“只可惜,陽使君忠心為國,想要盡誅宦官,奈何娶了宦官之女為妾,以致為親近之人所出賣,最終落得個入獄身死的下場。”
說到這里,周琦滿臉的唏噓。
“當初孤便勸說陽使君小心府中婦人,反而因此受到猜忌,最終被迫只能辭官而走。”
“未曾想,孤尚未離開雒陽,陽使君果真為府中婦人所累,最終下獄身死,家眷皆被流放至敦煌。”
“孤雖為陽使君猜忌而辭了官職,卻也深感使君知遇之恩,擔心其家眷為曹節等人所害,因此與典君、項伯德假扮商賈,千里護送使君家眷,期間果真遇到賊人截殺。”
“萬幸蓋公正直賢明,恰巧出任漢陽郡長史,且不懼曹節權勢,陽使君家眷這才得以保全。”
周琦早期的事跡,很多人都略有耳聞,卻還是第一次聽著當事人周琦親口述說。
當他們得知周琦出身寒微,為報祖父之仇敢以尚未弱冠之齡便當街刺殺兩千石封疆大吏的時候,都不免肅然起敬,就連田豐等文臣亦是如此。
這個時代,可不是懦弱的宋朝,亦不是被閹割了儒學的明清,而是漢朝末年。
漢武帝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卻也保留了許多儒家的精髓。
按照公羊傳的思想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春秋時期的大復仇思想,依規矩只要是五世以內的仇恨都可以報,別人不能說什么。
公羊這里的“雖百世之仇可也”,指的是國仇,公羊認為“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不過家仇只能按規矩報五世之仇。
按照華夏的傳統思想,一世是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
國仇三千年都可以報,我們在三千年以內找小日子報仇,都是符合江湖規矩的。
后世某音上有的說九世之仇,有的說十世之仇,有的說百世之仇,其實都沒有錯,這些全都有歷史依據。
說九世之仇,是因為在公羊傳里面齊襄公詢問公羊九世之仇猶可報乎
說百世之仇的,是因為公羊傳里面公羊回復齊襄公雖百世可也。
至于有些人說的十世之仇猶可報也,根據網上傳聞,這句話乃是出自至圣先師孔子之口。原文是公羊曰:“九世之仇猶可報乎”孔子曰:“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s這句話在網上廣為流傳,我查了半天都沒找到真正的出處,不知道是我沒找到還是后人借孔子之口杜撰,有沒有老鐵幫忙找找到原本完整版,并且告知出處謝謝
漢武帝北擊匈奴之時,就引用了公羊學說的思想,要報九世之仇。
周琦為祖父報仇而殺王吉,也是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
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斗。”
孔子的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有官也不去當,哪怕睡草席也要枕著盾牌,時刻想著報仇。出門必須帶著武器,就算在鬧市或者官府碰到仇人也不用考慮,拿著武器干就對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周琦醉意朦朧,絮絮叨叨,忽然話鋒一轉,撇著腦袋看向了賈詡,道“位卑未敢忘國憂,孤雖出身寒微,看到天下宦官禍亂朝綱,各地民不聊生,仍有匡扶社稷之志。”
“孤知文和乃當世大才,雖無出身名望,仍舊不自量力,抱著僥幸心理三顧賈府,想要取得文和的幫助。”
“可惜,直到孤離開涼州,隨后一路南征北戰最終占據揚州,都沒有得到文和的投效啊”
眾人聽到楚王三顧賈府的典故,全都眼睛瞪得溜圓,因為這件事情除了當事人以外,別人從不知曉。
而此時,當他們得知周琦曾經被賈詡拒絕以后,此時看向賈詡的眼神也都有些奇怪。
賈詡這個向來老神在在的老硬幣,此時也是額頭冒汗,顯然沒想到楚王殿下居然會在今日當眾說出這件往事。
哪怕他智深如海,此時心里也是慌得一批,不知道楚王究竟是何用意,只能苦笑著拜道“吾昔日有眼無珠,怠慢了主公,還請主公責罰”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