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自然是一旦中路軍攻擊不順,那么他們就只能立即結營,保證整個戰線的平衡。
若是中路受阻,他們左右兩路攻打到許厝倭巢,那么三軍之間的縫隙,很可能就會給倭寇突破重圍的機會。
別看戰場地域狹小,可出現空檔,而倭寇決議要跑,總還是有人能夠逃出生天的。
不管是朝廷還是福建地方,可都是下令,務必全殲這股倭寇,殺一儆百。
而水師戰船也已經齊聚平海衛城外海域,并派出大量鷹船充作哨船使用,監視倭船動向。
明軍水師此時裝備戰船,多為福船樣式,其中一、二號都叫福船,只是大小有些區別,所以又有大福船、福船的叫法。
三號稱為哨船,又名草撇船,四號海滄船,又名冬船,五號鳥船,又名開浪船。
其中三號船因船身偏小,并配有劃槳,有風則揚帆而行,無風則搖櫓驅動,機動性較好。
除此以外,明軍水師中還配有蒼山船、鷹船和烏艚船。
烏艚船因其船身和船尾涂成黑色,因此在明代也被稱作“烏尾船”或是“烏船”,原本是廣東東莞特有的一種船,用鐵梨木打造。
因鐵梨木結實耐用,因此烏艚船的使用壽命相當長,少則50年,多則可達70年,而當時一般用松杉木建造的船只,最長使用壽命不過10年,有的甚至只有5年。
所以在烏船的全壽命使用期內,它的效費比是相當好的,普通的中型烏船,船板厚7寸,船長10丈,船寬3丈以上,船體堅硬如鐵,“觸之無不碎,沖之無不破,”極其堅固,甚至可以抵擋佛郎機炮射出的炮彈,堪稱當代鐵甲船。
只不過這種船造價也相當昂貴,一艘船需要七八百兩白銀,而800兩白銀在閩浙地區可以造5艘類似噸位的松杉木質戰船,所以明軍水師裝備也較少。
大海角力,自然是以福船為主力,而說道哨探偵查,則是以哨船和贏船最佳。
兩船不僅吃水淺,更是具備較好的機動性。
只是單憑速度的話,還是以鳥船速度最快,常被用來作為通訊船只使用。
左右兩路明軍盡量和中路戚繼光部保持平行,緩慢向前推進。
做為久經戰陣的老將,不管是俞大猷還是劉顯,在戰場之上當然不會意氣用事,不會因為被戚繼光搶了主攻位置就暗中使袢子,破壞這次剿倭作戰。
行進中,俞大猷很快就接到了探馬送來的消息,戚繼光部遭遇五黨山倭寇的攻擊。
而此時中路戰場上,戚繼光部正結陣緩慢從五黨山南面山下走過,對于山上駐扎的倭寇,戚繼光并沒有打算攻山,那只會徒增傷亡,而是選擇從一側繞過,直接攻打倭巢。
若山上倭寇被引誘下山交戰,則在山腳下將其擊潰,若倭寇依舊堅守在山上,則只派出兩千人馬圍困即可。
五黨山并不大,圍山以后四面結營,就能把這幫倭寇困死在山上。
只不過,大軍進入山地后,倭寇就沉不住氣,首先從山上沖下,希望以雷霆萬鈞之勢壓垮明軍的軍陣。
實際上,這樣的招數,在倭寇和明軍的交戰中屢見不鮮,概因為這個時期的明軍,早已經沒有了悍勇近戰的勇氣。
憑借強大的國力,大量火器和弓弩的裝備,明軍已經逐漸進化成一支依靠遠程打擊為主的部隊,而一旦遭敵近身,則少有能夠堅持戰陣的隊伍。
倭寇也經常因此直接攻破明軍隊形,甚至創造出擊殺明軍指揮一級武官的戰績。
倭寇,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幫亡命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