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將領其實都知道精良裝備的重要性,這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基本保障,自然不會克扣裝備方面的錢財。
當然,這也只能是在長期都有戰事的邊鎮才會發生,內地承平已久的衛所就不好說了。
嘉靖年,雖然明國工部等衙門貪腐已經變得很常見,甚至規則化,可不管是內廷還是工部的武器局司在送往邊鎮的武器,也不敢全部都是次品,只是降低了次品比率。
這樣的好處其實也有很多,那就是邊鎮每年向兵部索要的裝備可以更多,相應的戶部和工部下達的制造任務就更多。
只有到了萬歷年間,因為多種原因相互作用,才讓明軍武器質量徹底失控,產品絕大部分都是次品。
貪婪的胃口,也是一點一點養出來的。
留下兩撥人馬監視虜騎動向,防備他們打出回馬槍,其余人馬則開始往回走,開始打掃戰場,救治傷員。
兩撥人馬監視,自然也是為了在遭到韃子反撲時候可以交替掩護。
其實,黃臺吉接應打來孫部撤退,就是考慮交替掩護撤退,只不過打來孫部被打得實在太慘,根本無法接替他們,只能由他們一直殿后。
馬芳帶著親衛,很快就到了前面幾輛大車前,看著裝的滿滿登登的箱子和袋子,他就是心中一喜。
箱子里的東西,不大可能是金銀財寶,畢竟韃子洗劫的都是村鎮,好像沒有打下城池,大量金銀細軟獲取就比較難。
應該是衣服和布料一類的,而袋子里大概率就是糧食了。
馬芳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不過還是讓人打開了幾口大箱子,他要親眼看看都有什么。
很快,有士卒下馬,爬上大車打開箱子和袋子。
袋子里確實是糧食、鹽巴和茶葉,箱子里大多也是衣服布匹,不過也有少量其他東西,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對來說,糧食和衣服布匹更受馬芳喜歡。
糧食是軍隊穩定的基石,其實不止是軍隊,甚至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
衣服和布匹則是士兵所需要的,不管是自己穿還是拿回家里都可以,就算大小不合適,家里人給改改就能穿了。
而且,這些衣服看上去布料和做工都不錯,顯然應該是從地主鄉紳家里搶到的,不僅有松江棉布還有不少是絲綢制品。
布匹種類也很多,不過這就更好分配了。
實際上,大明建國之初,布匹就常常被做為軍餉發放,而因為社會生產力的原因,軍戶也都非常喜歡接受布匹做為軍餉。
這其實也是棉花在大明得到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棉花不僅是做棉襖、棉被用,更多的其實還是用來織布,江南的紡織業也是因此得到極大的發展。
朱元章建立的賦役制度,收到的實物就是用這種方式直接分發到明軍軍戶手里。
只不過到了現在,實物賦役運輸困難,朝廷才變得更愿意用折色的方式,用錢財支付軍餉,而不是大明初期的糧食、布匹。
幾輛大車上,只找到一包金銀,折算下來也不過百多兩銀子,雖然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可是放在上萬人的軍中,就顯得極其渺小了。
“估摸著,好東西都被黃臺吉那些人,讓親兵隨身帶走了。”
看到沒有多少金銀,董一奎只是稍微有些失望,嘴里恨恨的說道。
“你難道會把好東西留在大車上”
馬芳倒是無所謂,這些搶來的東西不過是聊勝于無,反正大頭都要分給下面的士卒。
不過真要有好東西,他肯定也是要拿大頭的,畢竟京城那邊還需要自己去結交,打理各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