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他也是跟著兵部的人去看過薊鎮長城的,雖然有些地方年久失修,可以他的眼光來看,貌似問題不大。
那些邊墻受損的地方,大多是地勢險要之地。
雖然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地方雖然不利于敵人突襲,但邊墻損壞嚴重的情況下還是很容易潰邊而入的。
但實際上,真實情況是少量的韃子進來,根本就對明軍整條薊鎮防線毫無影響。
地勢險要,意味著不可能是大兵團進攻。
幾十百把個人對于兩個國家的交戰,有多大的作用
而能夠調動大軍的地方,明廷的防務修建還是很完備的,所以并非一定要時刻保持邊墻完好。
“善貸,這薊、昌二鎮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城,延袤二千四十余里,這么長的防線上,我走一圈下來,發現許多地方缺乏墩臺駐軍守御,大多都是靠一道墻攔住敵人。
可你也知道,雖然長城所建之地甚為險要,可許多地方還是可供千人進出,只不過因為受地勢影響,以前沒人走過,而邊軍也不甚重視,都沒有安排多少兵馬防守,只有少量巡邏軍卒。”
聽到譚綸這么說,魏廣德驚叫道“子理兄,你不會以為明軍可以把長城鋪滿吧
你也知道光薊鎮長城就有兩千里,要是全部配備充足的軍士守御,那要多少人手,這根本就辦不到。”
“善貸,我們當然不可能把整個長城沿線都嚴密防守起來,可是卻不能繼續現在這樣,虜騎隨便找個險要之地,就可以隨意進出邊墻。”
譚綸也是急道。
其實明軍所謂的長城,只能防止平民出塞,也可以防止塞外部族入邊墻牧羊,至于要攔住蒙古的軍隊,那是比較難的。
所謂的關隘,都是在自古就有的通道上,擇一險要之地修建城防,避免蒙古大軍可以沿此長驅直入。
既如此,邊境上的明軍對小股虜騎也不怎么上心。
有機會,就伏擊一波,賺顆首級換取功勞和銀子。
沒有機會,就聽之任之。
對這樣的小型沖突,地方上甚至連上報都懶得報。
魏廣德以前也知道這些,不過因為無礙大局,所以他權當不知道有這回事。
不過現在譚綸說起,魏廣德瞇瞇眼望著他問道“子理兄是有什么想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我打算在長城沿線防守甚艱,宜擇要害,酌緩急,分十二路,每百步或三、五十步,筑一墩臺,共計三千座。
每座可費五十金,臺高三丈,廣十二丈,內可容五十人。無事則守墻,有警則出擊,二面設險,可保萬全。”
譚綸當即就把自己這些天琢磨的東西說了出來,不僅是因為他看到長城,在沿線實地走勘,又用地圖反復比對后做出的一個決定。
聽到修墩臺,魏廣德第一反應就是反對。
想想后世就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孫承宗修筑寧錦二百里防線,最終拖垮了大明朝。
當時孫承宗就是在遼東大量修建城寨堡壘,以此抵抗建奴的攻擊,耗盡萬歷、天啟朝的財政儲備,而這條防線最終也沒能保住遼東,也沒能保住大明朝。
洪歹只是向西,借道蒙古,很輕易就繞過了這條堅固的防線直達京畿。
雖然從軍事上來說,洪歹的行軍路線很冒險,可是真正看懂當時三國力量對比后就會發現,其實這并沒有多大的風險,反而是一招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