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心換首輔,自己身旁可就有人選。
即便私底下,張居正也考慮過如何為自己善后,可在清丈之事和一條鞭法即將成功的時候,自己一走了之,多少心里還有些不甘,更有對魏廣德的擔憂,怕他選擇妥協。
魏廣德識大體,但更加謹小慎微,不敢過多觸動權貴階層的利益。
其實張居正也不敢,但他卻不得不做,否則大明朝休矣,他這個首輔也會錯失最后挽救王朝氣運的機會被刻在恥辱柱上。
這三年里,從錦衣衛不斷傳回海外情報,他已經敏感的覺察到,當今正是個變革的時代。
若不是魏廣德讓錦衣衛搜集海外消息,大明朝可能就會錯過這一些列的機遇。
特別是當今朝廷暗中開始布置收集的黃金儲備,張居正思來想去都覺的是神來之筆。
別覺得大明開始鼓勵海貿,經濟就會騰飛,人民也會因此獲益。
事實上,大明的海貿看似紅紅火火,但卻暗藏殺機。
明朝最終崩潰,不僅是朝廷腐敗,更是金融失控的推波助瀾。
大明朝滅亡的時間,正好說歐洲爆發宗教戰爭的時間點,此時西班牙開始收縮海外貿易,之前還流入大明的白銀斷絕甚至出現回流。
是的,明末黃金和白銀價格比高漲,歐洲商人此時就用少量黃金就能帶走大量白銀和大明出產的商品。
歐洲不缺銀錢?
當然不是,西班牙那時候需要大量銀幣招募雇傭兵,幫他們和新教作戰。
西班牙為此耗費海量的金銀錢財,以維持這場持續三十年之久的戰事。
戰爭從1618年打到1648年,最終以哈布斯堡王朝戰敗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
中世紀后期神圣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后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最終醞釀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這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戰爭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法國為一方,并得到荷蘭、英國、俄羅斯的支持,另一方則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西班牙也是因為這場戰爭,走下神壇,從日不落帝國開始崩潰之路,先后被荷蘭、英國超越,再不復往昔風光。
而這次戰爭引發的虹吸效應,也讓遠在萬里之外的大明白銀告枯,最終王朝走向滅亡。
張居正和魏廣德當然不知道這些事兒,但是黃金和白銀價格的變化確實可以發覺的。
魏廣德只需要用淺顯的道理,就能讓張居正明白這種金融戰爭的可怕。
先用五兩白銀和你交換一兩黃金,到金價漲起來以后,再用一兩黃金換走你十兩白銀,這特么比搶都厲害。
一次搶掠也不過幾千幾萬兩,可通過貿易,一年能神不知鬼不覺從大明弄走數十萬,上百萬兩銀子。
真實歷史上的十七世紀初,大明經歷了嚴重的通縮,而歐洲則是劇烈的通脹,引發歐洲物價大變革。
而此時的大明和歐洲,都處于大量金銀流入的通脹時期,民間物價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因為大明的貿易順差,民間并沒有因此出現太大波動,反而是各行業都是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老百姓手里不止有銅錢,還有小幣值銀幣,這在過去也是不多見的。
城市百姓手里有了錢,自然也不屑去購買劣質商品,開始追求更好的產品,武清伯拿出來的那些劣質布料,可以說都是市場上降價都賣不掉的垃圾。
現在,其實是大明市場環境最好的時代,甚至比明初還要繁榮。
而這個時期,如果明朝能夠控制民間白銀流動,特別是歐戰爆發后白銀的外流,維持市場活力,明末一系列變故是有可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