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在隆慶五年到六年高拱時期完成第十六次黃冊編制,算起來十年一次的黃冊,應該從明年開始再次編制。
“嗯,因為之前黃冊多有不實,還有地方上豪強污吏作祟,此次清查重造黃冊務必真實。
朝廷投入必須到位,凡不愿參與清查的官員、舉人、國子監生一律開革,三代內不得科舉。”
張居正掌過國子監,自然知道監生反對參加大造黃冊的活動,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活計,就算做好了有嘉獎,他們都不愿意參加。
說起來,大明的黃冊,從設計上確實存在缺陷。
倒不是登記制度不對,而是工作安排上問題多多。
洪武年間大造黃冊時,明太祖朱元璋安排了一千二百名國子監生在湖上搞審核。
可到景泰年間,參加審核的監生就減到八百人,到弘治年間減到二百人。
甚至到后面,朝廷連幾千兩的審核工本費也經常給不起,監生們對于承擔這個的職務怨聲載道。
所以,所謂的查冊審核,多數就是走個過場了。
洪武之后造黃冊,皇帝也只求造出來,不求內容,而且成本由地方上負責。
于是那不好意思,小冊的紙張就變成劣等紙了,放不了幾十年就碎了,抄寫也不講究了,畢竟廣大的農村地區文化人不好找。
而在地方上,里長會同胥吏、官員按自己的需求填寫,黑箱空間太大了,黃冊成了腐敗百變衍生的載體。
土地兼變,攤派徭役,那便成為明朝吏治最大的特色了。
于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黃冊實際上已經無用,從下到上都在糊弄,也難怪滿清打進中原,居然找到崇禎二十四年的黃冊。
要知道,崇禎十五年的黃冊其實都沒有定稿做好,國家就亡了。
張居正這話,自然就是要大大增加檢查審核官員和監生的人數,不能繼續浮于任事。
因為知道了白冊和黃冊之間巨大的差異,張四維沒說話,只是微微點頭。
他能想到,一旦開始重編黃冊,來。
但沒法,看得出來,不管是首輔還是次輔,都是支持重編黃冊的。
他其實能夠理解,誰希望自己掌握的一堆數字結果全是假的。
對于
可是對于朝堂諸公來說,虛假黃冊的危害可就大了,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
至于以前黃冊的問題,按照魏廣德的意思揭過去,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緬甸、呂宋和舊港,朝廷怕是要先安排一些人過去,才好在明年開始登記黃冊。”
張居正這時候看向魏廣德說道。
“嗯,我會和兵部打招呼,吏部可以多多選派官員和舉人過去。”
又不是要搞獨立,自然不可能真的拉起山頭,不讓朝廷安排人手進來。
早晚的事兒,黃冊很重要,關系到國家政策的制定,魏廣德自然不會有其他心思。
“對了,東番島要不要也安排人監督一下,那里雖然也有隨軍書吏,但也需要監督。”
魏廣德忽然想到臺灣島,那上面島民據說已經有數萬人,大多數都是當地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