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實際上呢,地方上科舉報名,一般都是翻倍,也就是要差不多一兩銀子。
縣試、府試、會試等,統統如此。
超出部份,自然是縣衙的收入,進了衙門里官吏口袋。
過去讀書人少,大家又都自覺高人一等,所以有些事兒自然不肖在外說起,自己也就忍了。
可今年報考的,不少都是“泥腿子”,其中就有認死理兒的“書生”。
於是,為了多出來的半兩銀子,許多地方縣衙被鬧得雞犬不寧,甚至也影響到各地學堂的學子。
不管自己有沒有讀書的天賦,反正一拾掇,鬧事兒的就多起來,他們直接圍了縣衙,嚴重干擾了今年的地方科舉秩序。
現在才到六月,多地縣試、府試都沒有如期舉行,地方巡按自然開始介入調查,於是禮部的事兒,現在都察院攪合進來了,吏部也受到波及。
畢竟,嚴格意義上說,就是這些官員在貪贓枉法。
至於要治理,吏部沒辦法,各地都是如此,如果非要治理,那就只能是“臟”官對調,管了還不如不管。
“禮部,明日上奏疏,以后科舉報名費上調一倍,按照行市,定為一兩銀子。”
魏廣德終於做出自己的決定,不是說衙門里收錢收多了,那就漲價,大家就沒說的了。
“魏閣老,這不合適吧。”
陳炌聽到魏廣德的解決辦法,眼睛登時瞪大。
“陳總憲莫急,等我說完。”
魏廣德急忙繼續說道:“此外,各地學堂須嚴格考核學子,對其分類。
有科舉之才的學子,頒發照牒,其他學子,發放文牒,需詳細記錄其在學堂學習情況。
各地縣衙學子報名參加縣試,須檢查照牒,文牒不許參加考試。”
其實,魏廣德就是讓大明的學堂給學子發放畢業證和結業證。
照牒,以官府紙張書寫,為照牒,算是畢業證,學生憑此證參加科舉考試。
而文牒,就是民間普通紙張書寫,相當於結業證,表示在那個學堂學習了多少年。
“非學堂出身又該如何”
許國開口問道。
“照舊,稟生作保可參與科舉考試。”
魏廣德開口道。
“教他們認字,不是讓他們科舉,是讓他們看懂朝廷邸報和官府告示,盡一天天想有的沒的。
吏部那邊,配合都察院,對那些收銀超過一兩的官員進行處理。
他們打破了規則,就要承擔規則的反噬。”
魏廣德繼續說道。
要處理一些人,但是大框架還是認可原來的潛規則,以后會變成明文規定。
魏廣德也沒辦法,這種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持續多少年了,要改回去,難。
只能說大明的讀書人苦,為了讀書,過去每年要交數兩銀子的束脩,十多兩銀子的書錢,每年三、四兩銀子的筆墨紙硯費用,最后參加科舉還要被官員割上一刀。
都說窮秀才,自己算算,能考到秀才,家里總共得貼進去多少銀子。
寒門,根本不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