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位老師傅帶隊演示結束,進入到自由交流的環節時。
馮正明無疑算是在現場非常活躍的那個。
他手上捧著自己的筆記本,拿著筆找到一個一個老師傅詢問各種烹飪中細節。
他完全不僅僅只是一個求知的年輕廚師,更像是一個刨根問底的細節挖掘者。
然后馮正明會把老師傅口中的各種細節,全部都記錄在筆記本上。
馮正明詢問的一些細節問題,可能連負責烹飪的大師傅都未必注意到,很多東西只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經驗,真是要讓廚師說出一個所以然,大師傅也真未必能說明白。
所以馮正明干脆也不去問那些細節那樣去做的原因,他選擇只是如實把每一步細節先記下來。
比如九轉大腸,實際上烹飪之前,還需要用水汆一下。
所謂洗、汆、煮、煸、燒、煨、。
這其中的每個步驟,都有相應的小細節。
實際目的就是,要把大腸本來的臟器味完全去除,同時還要把“甜、酸、咸、辣、苦”五味都要在大腸上展現出來。
這其中,五味的調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
看似調味上并沒有什么特別,可如果調味不能夠做好,可能最后成菜吃起來就不是該有的滋味。
比如有些餐館酒樓的九轉大腸,可能會做成一個酸甜口,完全就吃不出“咸”這一味。
還有如此苦頭多了,也會把其他的滋味掩蓋掉很多。
要能夠吃出一點苦味,但是卻又不能夠影響到整體的滋味。
同時甜和酸之后,要能夠咀嚼出咸、香以及淡淡的辣。
這其中很多小細節處理上,完全在于老師傅們經驗。
馮正明跟師父也學習過,但他覺得再問一問其他的老師傅,能夠博采眾家之長,好讓自己對一道菜理解更深,才能把菜做的更好。
還有大蝦這個菜,做法上雖說很類似油燜大蝦,可是又有著一定的區別。
像是下鍋油炸大蝦時一些小細節,不能在鍋里去隨便的撥動蝦,而且油炸的火候和時間也要掌握好,不能把蝦腦給炸出來。
還有后面的過程中,調味上也需要做好很多的細節。
比如在傳統的做法里,是需要烹入醋,要讓醋香味出來。
出來大蝦不光是甜口,還需要有酸味,并且還要有最后的咸口。
就連看似最簡單的繡球干貝。
干貝使用前,需要用蔥姜水泡,還需要進行一個蒸制。
以及蝦丸中蝦肉泥和豬肥膘的比例,攪打成餡的過程中,需要給足一定的底口。
每一道菜的細節都會是決定一道菜是否美味的關鍵。
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點,最終還是在調味上。
馮正明筆記本上記錄最多的東西,也幾乎就是在每道菜調味上。
烹飪技巧上的東西,大多數對馮正明而言不算很難。
但要想一道菜做的好吃,調味上的細節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