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飯鋪會更符合本地人的一些飲食習慣。
也就可以更容易融入本地。
只有融入到本地,才可以讓本地人更容易接受。
而且這樣的安排,各地的馮家干飯鋪雖然是連鎖店,可是又具有各地不同的特色,也算是變相推廣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
還有最重要一點,可以幫助各地保留地方特色小吃和美食。
不至于因為外地小吃和美食的進入,本地的小吃和美食逐漸走向消亡。
馮正明和六師兄聊到最后,他說出一個比較重要的觀點。
“干飯鋪無論什么時候,都算是一種更加平民化的館子,價格上會更加親民,不至于讓街頭巷尾小吃和美食,變成只能花高價在一些酒樓吃到的奢侈品。”
張明海對小師弟這番說詞感到有些疑惑。
“那些小吃不可能進酒樓去吧?怎么可能變成奢侈品?那些東西那么便宜。”
馮正明見六師兄明顯不相信,小吃會進入到酒樓里,變成一般人吃不起的奢侈美食。
可他現在也跟六師兄有些解釋不清楚這個事情。
因為那些都是很多年以后發生的事情。
之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街頭巷尾小吃攤逐步走向沒落。
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他們習以為常的小吃美食慢慢在街頭巷尾消失。
等再想要尋回曾經味道的時候。
發現只能在高溢價的酒樓里吃到似是而非的奢侈品。
馮正明確實也想做高端美食。
想把魯菜精妙技法和奢華的用料展現給大家。
但他不想把魯菜做成,菜就一點點,湯汁抹一抹,最后再插根草的奢侈品。
美食應該要讓人吃得好,同時還要吃得飽。
更應該尊重保留各個地方普通人所喜歡的口味特色。
馮正明大致把自己一些想法和理解,跟六師兄稍微解釋了一番。
雖然六師兄暫時還無法理解,街頭巷尾那些本地人喜歡的小吃美食,怎么可能會消失不見?又怎么可能會被酒樓包裝后,變成溢價相當多的奢侈美食?
可張明海還是認同小師弟的做法,在不同地方開的干飯鋪,確實該有各地一些特色。
“正明你的想法是對的,不同地區干飯鋪,要有不同地區特色。”
有六師兄的認同和支持,馮正明相信第一家泉城外的干飯鋪分店,一定會在煙城獲得開門紅。
在即將要離開煙城前,馮正明把一些菜的調味專門教給六師兄。
還按照約定去煙城職校上了一場公開課。
給煙城職校里,還在學廚的學徒們,現場演示了一些基本功。
還給他們講解了一些基本功練習的要領。
之后,馮正明跟六師兄告別,和丁遠、高永福、侯冬三人繼續踏上行程。
接下來的城市,是和煙城臨近的威城。
同樣是臨海的城市,兩個城市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兩個城市都會有海腸撈飯這道特色美食。
不過兩個城市也會有各自不同的一些特色。
馮正明他們在威城的街頭,就看到了這邊有特色的一種海鮮疙瘩湯。
用海鮮燉煮出的湯頭,加入各種小海鮮和面疙瘩一起煮。
吃起來相當的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