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真行,早就想過要去進京了,還非要擺出一副不愿意進京的架勢,等著別人邀請你去進京。”
妻子的話讓馮正明笑起來:“我這是對京里老師傅和大師傅們的尊重。”
對此羅晴倒也確實能夠理解。
京里的情況確實和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說到底京里的廚師們,都可以說是有著更硬氣的師承。
可能在京城隨便一個館子后廚里遇到的廚師,都是曾經師承過國宴大廚的存在。
馮正明單憑自己全國烹飪狀元的身份,確實還不足以在京里真正立足。
所以他才會先選擇在齊魯各地開分店積累口碑和影響力。
先通過在省內各地開分店,并且把匯泉樓一個瀕臨倒閉的酒樓救起來。
給自己積累起足夠的聲望,也讓別人見識到他馮正明的能力。
這個能力不是廚藝上,反倒是在管理和經營上。
緊接著,馮正明明確表態不北上,他直接去了滬城。
在滬城那樣一座繁華大都市,一口氣開了四家的分店。
而且四家分店又是開在四處完全不同面向群體的地方。
最關鍵是,馮正明再次展現出他創新和融合的能力,把中餐很好的和西式快餐結合起來,在滬城西餐館扎堆的街上,硬是用中餐占領了那里。
這就再一次體現出馮正明經營和創新的能力。
恐怕在國內已經沒有任何廚師能比得上。
最后就是在滬城開了一家頂級的餐廳。
真正通過滬城那樣一個大都市窗口,讓國內和海外所有人都見識到,他馮正明是怎么把中餐真正做到足夠高級。
贛省洪城的那家分店,更多算是一種延伸各地的嘗試。
有沒有那家分店,對馮正明此時的名聲并沒有影響。
或者應該說,馮正明贛省洪城的那家分店,純粹是為了向所有人秀一秀自己肌肉。
讓全國各地的廚師同行都看到,他手藝之外更強的是經營和管理。
再接下來就是進京參與兩場國宴。
馮正明很好抓住機會,成功在兩場國宴上擔任好主廚。
算是交上了一份自己進京前最好的一份宣言。
無論是京里的各位,還是廚師同行都已經算是認可他進京。
“這一切流程算是走完了,我現在才算是真正獲得了進京的契機,這樣的一個契機下,我們再把分店開去京里,受到的排擠會小很多。”
聽完丈夫的分析,羅晴真的感覺到京里的勾心斗角還真是不少。
或者應該說,本該是簡單的后廚,看起來也是充滿了爭斗。
馮正明:“把菜做好了,你做的一切都會被別人為你找到合理的解釋,如果不能把菜做好,或者是不能把各家店品控管理好。
那么即便是我再如何低調,也還是會被別人找到問題,他們會毫不猶豫對我落井下石。”
聽完丈夫這話,羅晴深刻明白了,什么叫打鐵還需自身硬。
馮正明的硬氣,一方面來自他的手藝,另一方面也來自他的各方面能力。
所謂比拼綜合實力,這話還真不是簡單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