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族弟沈典站在身后,補充道:「左右驍騎衛并未走遠,還在河倉城。」
邵立刻讓人拿來地圖。
敦煌縣北有大量的湖泊及沼澤地,其中相當部分是淡水,附近又有不止一條河流經過,故令此地有相當的農牧業基礎,并存在宋、陰、馬、索等大族,經久不衰。
從敦煌向西南走至龍勒縣,則有陽關。
從敦煌向西北走,則有河倉城(今敦煌西北大方盤城)及陰關,也就是俗稱的玉門關(今小方盤城)。
他們要走的路線便是玉門關了。
邵看著地圖,問道:「玉門營便在玉門關么?」
「在河倉城多一些。」沈典回道:「河倉城東西兩側都有湖泊沼澤,遍布蘆葦、紅柳,多年經營之下,灌渠甚多,軍士賴以屯田。玉門關就要差一些了,疏勒河所經,周圍少有良田。從此處向北百又十里有大湖(今哈拉湖,已干涸),湖北不遠便是河倉城,屯有大筆軍資器械。河倉城向北三十里便是玉門關,出玉門關六七十里便是沙漠」
說到這里,他看了眼邵。
邵感受到了他的目光,搖頭笑道:「孤知道。陛下將此沙漠中分,西邊歸我,東邊歸敦煌。
說起來,這也是敦煌和高昌二都的分界吧?」
「是的。」沈典說道:
:「從玉門關到伊吾(今哈密附近)五百四十里,大半為沙漠。
其實他說得有點不太準確。
伊吾在普初曾設縣,屬敦煌郡。也就是說,后世的哈密地區整體曾屬于敦煌郡。只不過后來這個地方實在沒什么人,這個縣罷廢掉了。到了大梁朝,伊吾也只是個地名而已,總共不過幾百戶人家,也就能為商隊提供一點簡單的補給。
晉梁兩朝的敦煌郡,其實出玉門關幾十里就到頭了,外面則是數百里沙漠,穿過這個沙漠才能抵達高昌,這是一條天然的分界線。
邵勛將沙漠中分,西邊包括伊吾、高昌在內,盡數封給三子邵動,就是這個原因。
此刻邵提到封國之事,王府屬吏們紛紛湊了過來,議論個不停。
邵則把地圖交給他們,說道:「在敦煌休整五日,五日后領取食水,北上玉門關,前往高昌。」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同時也有些蛋疼。
不出門不知道,走一圈就知道這有多難了,與東征慕容鮮卑是兩個極端。
那邊要跨越數百里遼澤,全是泥淖沼澤,這邊要橫穿數百里沙漠,全是烈日黃沙,都讓人望而生畏。
說實話,易地而處,他們都不想派兵征伐了。
西邊以玉門關為邊界,東邊以新修的臨渝關為界,難道不好嗎?
這種事,也就今上一力堅持,不然真的得不償失。
就在邵等人看地圖的時候,拓跋思恭已帶著右驍騎衛四百騎出玉門關了。
他們跟在玉門營的向導身后,一日行軍六十余里,傍晚時分宿于一個烽燧外。
烽燧內有五十名玉門營士卒,旁邊有一個湖泊,周圍數里內長滿了水草,并有一小片柳樹林,
看著比較舒服。
湖水微咸,成卒們說最好不要飲用,可以去水窖及井里打水。
拓跋思恭嘗了一口并水,也他媽挺苦的!
站在烽燧頂上,就可以看到北方一望無際的沙漠了。
沙漠深處,似乎還有絡繹不絕的駝隊在前進,真的辛苦,更是危險。
他轉過身來看向南方,此地已在敦煌以北二百里出頭了,左驍騎衛數百騎引起了漫天煙塵,正趕來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