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一定是好的機會。
但對蟲族來說,應該會是個能吃的機會。
陳明很快就翻看完了三萬年的記錄中有別于日常記錄的那部分,只能說這些記錄平淡地有些超出他的想象了。
三萬年拾荒者機器人就在以始源星系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內游蕩,不斷的派出采礦機器人,不斷地收回采礦機器人,不斷地往始源星系的那個宜居星球上運輸礦物。
重復的工作它就這么一直做了下去。
陳明看著都有一種無聊到想要嘔吐的感覺。
真不知道……
哦,對了,機械族的人格核心雖然叫做人格核心,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人格來著……
算了,就這樣吧。
從拾荒者的日志記錄中陳明還是沒能獲得任何有效的信息。
不過好在至高點對拾荒者進行的掃描程序已經走到了最后。
讓陳明得以在不控制拾荒者的情況下了解到關于拾荒者的更多事情。
比如陳明此時能夠看到的拾荒者這比主力艦還要更大的軀體上的那些各種等級,甚至還包括了主力艦的武器裝甲之類的東西構成的外殼,真的全部都是實打實的真貨。
并且全部,無論內外,只要是被拾荒者安裝在了自身上的武器,全部都連接了主控系統到拾荒者自己的主控上。
這意味著這些改裝過來的武器全部都是可以使用的,無論是主力級武器,還是其他的任何艦船武器。
甚至在最外層的那部分裝甲、武器被破壞之后,拾荒者還能主動脫落外層的“艦船”裝甲,繼續用內層的武器發起攻擊。
它是真的能造成主力級別傷害的存在。
真實的戰斗力至少應該可以同時面對數十艘的主力艦的集火而反殺,想要解決這臺拾荒者,少說也得有上百艘主力艦。
這個數量相比于拾荒者回收了數千主力艦構成自己的軀體而言有些少。
不過在陳明看來,數艘主力艦在戰斗力上就已經和單艘主力艦相比發生了質變。
而數十艘和數艘的差距也是無比巨大。
但這個的前提是數量,數量代表著靈巧。
雖然說這艘拾荒者至少搜集了數千艘主力艦的武器系統和主控系統,火力絕對不差。
但單個,尤其是體型這么大的單個拾荒者,不太好說實戰到底能有著怎么樣的發揮。
陳明給的判斷也是比較保守的,或許實戰中拾荒者會有更好的表現。
他也只是純粹的習慣性地往差的方向去想而已。
無論怎么說,拾荒者就是他的手頭上最強大的太空作戰單位了。
但陳明并不打算把它用在作戰上。
主要原因是因為現在壓根沒有需要這種級別的戰斗力登場的場合。
次要原因是因為,至高點剛剛掃描出來的結果還不止這些。
在拾荒者身上,除了那些肉眼可見的飛船殘骸拼湊的軀體以外,還有著無數相比于普通的機械族搭載的納米機器人更加高效的尖端型納米機器人。
根據它的核心儲存單元中儲存的自身搭載的各種額外附加裝置的型號來看,這些納米機器人并非是當初拾荒者被制造出來的時候就搭載的納米機器人。
而是拾荒者從各式戰艦上搜集過來的納米機器人,并且在這至少三萬年的時間中不斷地自我優化迭代出來的尖端納米機器人。
這些納米機器人的存在讓拾荒者有一個高效的納米修復系統。
同時,也讓拾荒者擁有了一些它依靠這些尖端納米機器人和各種飛船殘骸優化出來的納米武器。
當然只是通過納米機器人強化過的武器,而不是納米級別的武器。
在太空中,真正的納米級尺度的武器沒有那么好的應用前景。
不過經過納米機器人強化過的主力級武器,相比于正常的主力級武器絕對來的更強。
這已經足夠給拾荒者進一步加強戰斗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