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何”賈琮不解。
徐清搖頭,從袖子里摸出幾張名帖,遞給賈琮。
這些名帖竟全是用紫金箔裹著硬紙片所制,上面是鏨銀的字跡。
賈琮略略一翻,共有八張,竟然都是今天下的帖,所為的也是同一件事,請自己并賈璉今晚騎鶴樓赴宴。
“這是”
徐清道“這幾人便是如今兩淮最大的八個鹽商,合起來還有個口號,叫江河難渡、萬流歸海,也就是我剛才說的難處之一也。”
“什么意思”
“指的便是這八家,分別是江家、何家、蘭家、杜家、萬家、劉家、歸家、海家。這八大鹽商便如勛貴爵位一般,世代相傳,世代富貴。”
“商家還可以世襲莫非他們是皇商不成”賈琮納罕,他唯一知道能世襲的商人,只有薛家。
徐清嘆道“這說來話就長了,三爺有興趣聽么”
“大人請說,我頗有興趣,知己知彼嘛。”賈琮拍了拍手里的名帖道。
徐清點頭道“歷朝歷代鹽法都是重中之重,因鹽課乃是朝廷賦稅之支柱。”
賈琮點頭,別說你們古代,即便是后世鹽也是國家專賣,因鹽乃是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
“前朝之時,行的是開中法,因九邊缺糧,便由戶部出榜召商,令其輸糧于邊塞或其它缺糧地方,收糧衙門登記所納糧數及應支鹽數,填給倉鈔;商人持鈔投產鹽地運鹽使司換取鹽引,持引赴鹽場支鹽,運赴指定地區銷售。
屬民制、官收、官賣、商運、商銷之制度。”徐清緩緩道。
“如今呢”
“我朝開國之時,也承襲了此法,后異族紛紛敗亡,九邊久無戰事,日漸繁榮,已不再需要商人運糧,太宗皇帝便改為開中折色法。”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不讓商人運糧,折為現銀,如此一來鹽課便增加了許多,僅兩淮之地一年便達300萬兩,全國共600萬兩,這還只是開國之初。”
“此法甚好。”賈琮點頭道。
徐清道“到了太上皇之時,又變了一法,乃行綱鹽法。將各商所領鹽引分為10綱,編成綱冊,綱冊上所載引數允許各商永永百年,據為窩本,每年照冊上舊數派行新引,綱冊上無名的商人不得加入鹽業運營。
從此官不收鹽,由商人與煎戶直接交易,收買、運銷之權悉歸于商人,并得世襲。”
賈琮眉頭微皺,直覺感到此法不對,卻不知問題出在何處。
徐清見狀,道“三爺可是發現了關竅所在,不妨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