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允則953年1028年,字垂范。太原府盂縣人。北宋將領,雄州知州,河北緣邊安撫使。
位列三班使臣,管理從事邊境榷場貿易開始,后來因為職位變動,游走于各地。
在河東,他能夠幫助處理審判罪犯,清查土地,核對當地財政,調整賦稅,招納流民,指揮農事開荒田地。
在汴京,能夠興修水利,疏通治理運河。
在西川,能夠擇地筑城,守御當地。
在辰州,能夠平定叛亂。
更是深入前線,到滄州任職,內務眾多負責情報,修筑城池,管理民生,還挫敗過遼軍的掠邊。
之后,被人推薦。去潭州擔任知州,到任后,立馬調查上報朝廷,調整當地的苛捐雜稅。發生饑荒時,還能以自身家財產為擔保,先斬后奏,救濟民眾開倉賑災。
憑借多年銳利的眼光,在災民之中發掘勇士,招募為兵。
此等全才,對內,文治出色,與民休息,護一方秩序安定。對外,能夠運籌帷幄,保境筑城,處理兩方間諜情報。
司馬光這樣評價他“契丹中機密事,動息皆知,當時邊臣,無有及者。”
“嗯,門外何人”
趴在案桌上的蕭駿,聽到敲門聲,漸漸將身子挺起,結束這短暫的摸魚機會。
“主公,李垂范,有事相求。”李允則聽到應答,隨后推門進入。
“垂范你找我,可是戰場形式出現變動”蕭駿左右也沒有旁人,直接問道
“并不是,在下有一個提議,還望主公接受。”李允則將懷中信件拿出,上面寫的全是自己對于武陵形勢的判斷。
蕭駿將信紙展開來一看,忽略掉至少數十次的涂改,在心中的細細讀了一番。
好啊,原來你還有這樣的妙想,真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了。
蕭駿是知道李允澤這個人的,當年招他的時候,陪他一起出現的情報人才。
分別是夏朝女艾、元朝尤宣撫、以及古龍大師的百曉生。
李允則,被系統安排的身份,是河北鄴城人,早年在穎川學院求過學,只因不是名豪出身,在學院內低人一頭,索性輟學來了寧州。
最初來的目的也很簡單,因為寧州那里太苦了,根本沒有人來,會跟他搶職務根本沒有。
之后,認識了自己當了屬官,一直追隨到現在。
垂范,所提的方略,就是希望自己,在武陵境內搞一次新學。
因為他看到,自己主公蕭駿麾下,將帥如云,賢者如雨。他們在眾人之中太過獨特,往往能獨當一面,扛起很多的事情。
而他們各自下屬的文吏,有時往往跟不上他們的速度。從個人能力上被拉出了一大截,跟不上節奏,反而拉低了他們的效率。
而像黃霸、王禎,這種特殊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其他人,就如同高山上孤獨英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