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系列本土化改進,如今開始接受了軍器局的嚴苛測試,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定型量產了。
g39型無后坐力炮為75㎜口徑,炮筒尾部有標志性的拉瓦爾噴管,戰斗全重145㎏。
配圖
周長風很不滿意,認為這種營級直瞄支援火炮應該盡可能的輕,不然如何體現“無后坐力”的優勢呢
后世的56式75㎜無后坐力炮一共只有52㎏,依舊被嫌棄笨重,對于步兵武器來說減重是必經之路。
武漢陸軍兵工廠發現,g39炮筒短粗,倍徑較小,對火藥燃氣的利用不佳,導致初速很低,只有略高于聲速的區區345s而已。
但是德國人好像挺會精打細算g39型無后坐力炮的炮彈彈頭和bg36型山炮的炮彈彈頭是一樣的,只是彈體不一樣,這樣可以減少生產難度、更好的利用現有生產線。
得知這個情況以后,軍器局立刻要求兵工廠必須采用同樣的辦法。
經過一番刪刪改改得到的試制四〇式80㎜無后坐力炮將減重做到了極致。
火炮本身和三腳架均大量應用鋁合金和鋁鎂合金;減少發射藥,減輕膛壓,這樣就又可以削薄身管壁厚來減重,但適當的加長了身管。
包括火炮本身和三腳架一起的戰斗全重只有81㎏,初速僅有303s,共24條右旋膛線,主要使用殺爆彈、破甲彈、煙幕彈三種彈藥,曲射最大射程5600,平射最佳射程350。
其中殺爆彈與一二式80㎜山炮炮彈采用相同的彈頭,威力很可觀。
破甲彈采用軟鐵質地的半球形藥型罩,因為炮彈自旋的原因使得金屬射流紊亂分散,所以雖然靜破甲深度可達140㎜,但實際測試卻發現破甲深度暴跌至80㎜。
這就是無后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優劣之差別了。
前者是有膛線的身管火炮,射程遠、精度高,但發射破甲彈時卻會因此導致破甲深度下降。
后者的火箭推進榴彈射程近、精度低,但卻能夠充分發揮錐形裝藥戰斗部的破甲威力。
“問題不大,九十毫米也很不錯了,射程幾百米呢,跟火箭筒遠近搭配就行。”
周長風相當振奮,無后坐力炮對于步兵部隊來說是神器一樣的存在。
尤其是在崎嶇坎坷泥濘的復雜地形,輕便的、隨時可以出現的無后坐力炮可比步兵炮、反坦克炮要靈活多了。
周長風計劃為步兵營增設一個四門制的無后坐力炮排,在那以后,同時裝備火箭筒和無后坐力炮的明軍步兵擁有了更高效獵殺敵方裝甲載具的能力。
他本想打電話催促一下,但最后干脆自己跑到了兵部軍器局,非常認真地叮囑只要測試結果沒有嚴重問題,那就必須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先趕工制造三十門出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