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能有這種見識的人,已經不多了。
生產資料的占有模式,是社會制度的本質與根基,但卻不是社會制度的細節和全部,更無法確保社會治理的效果。
社會制度的細節,在于具體的治理方式與治理手段,而實現這些的關鍵,又在于吏治。
也就是說,朝廷先得把官員管好,官員們才能把百姓管好。要不然,還不如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呢!
這個道理雖然樸素,但敢于將其說出來,捅破畫皮,卻是很不容易的。
果然,越是開卷考試,越是能看出考生的水準啊。
真正的死記硬背,其實不過是為了擴寬錄取面罷了。在這個貴族政治依舊有效的時代,貴族們的綜合素質,要比寒門之家走出來的人強太多了。
最起碼從小所受的教育質量就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么所謂的科舉,并不能解決封建時代所有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是一個寒門之家的子弟參與這場考試,估計他也會很抓瞎。
救大唐,他不會呀。沒學過,甚至都沒去想過。
四百人說多不多,說少也真不算少。等方重勇轉了一圈,發現真正的人才,可能也就那么幾十個人。至于其他的,只能說湊合用而已。
汴州朝廷治下的州縣很多,朝廷中樞也在組建之中,還要去粗取精,優勝劣汰,逐步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官員。
一屆科舉,能夠輸送的人才非常有限。這還是積累了好多年的人才,如果明年再開,或許就不會如這次人才濟濟了。
方重勇這才體會到治國的難處。
人雖然多,官雖然多,但頂用的人,那是永遠都不嫌多的,只會覺得不夠。
人才的培養,還是任重道遠啊。
方重勇輕嘆一聲,回到了書房。
不一會,考卷就陸陸續續的送到書房里了。
嚴莊、張通儒、劉晏、李筌等人,也都陸陸續續到此,和方重勇一起閱卷。
這次的卷子就沒有涂名了,一眼便能看到是誰寫的。
方重勇非常民主,在場五個人,如果誰覺得卷子還可以,那就在上面畫一個圈。如果一張卷子有三個圈,或者是三個圈以上,那么卷子就可以留下來,進入下一輪面試。
沒有三個圈的,就算是被淘汰了。
“咦,這個人不是元載么?”
嚴莊拿起一張卷子疑惑問道。
“元載?”
方重勇一愣,他當然知道元載是誰。
不過很奇怪的是,元載似乎當官很早,比方重勇年齡稍微大一些,而且還中過進士。
就算出身背景不行的人,在基哥那個時代混過官場,如今也該混出頭了,起碼是曾經混出頭過。
完全沒有必要去考什么科舉的。對于這種“前任”官員,朝廷都有特招,需要弄明白的是背景身份與立場,能力反倒是其次。
“嗯,元載曾經是李琩的親信,幫助他鎮守東都洛陽,擔任東都留守判官。皇甫惟明奪取洛陽后,元載便不知所蹤,似乎也沒有去關中,應該是躲起來了。
沒想到他竟然會來汴州考科舉。”
嚴莊一臉困惑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