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柳城悲歌
李庭望走出開封府衙的時候,已經是滿天星斗。夜里的冷風一吹,他有些混亂的腦子稍稍清醒了些,心卻更加冷了。
方清不在,銀槍孝節軍主力去了登州,如今汴州無兵可借。
為之奈何
李庭望不知道,但是他心里清楚一件事:安守忠大概是擋不住控鶴軍的。
更別說,還有關中的兵馬在潼關虎視眈眈。
李庭望年輕的時候,聽說過很多傳奇的故事。像什么霍去病五百騎兵大破匈奴,犁庭掃穴之類的。
他那會時常感慨生不逢時,少年意氣風發,我上我也行。
結果人到中年卻發現,自己干啥都不行!
本來仰人鼻息來汴州借兵,就已經是很丟人的事情了。更丟人的是壓根就借不到。
李庭望回到開封城外驛館,屏退親兵,一人獨自在桌案前沉思。
前路漫漫,他要好好的想一想。
“這洛陽是不能回去了。”
李庭望嘆了口氣,自言自語了一句,
比起辦事本分的韓游瑰,他的心思要復雜不少。洛陽軍內部,也遠不如控鶴軍團結。
控鶴軍雖然在外人看來,如無家可歸的野狗一般,鄙視這些丘八的人很多。
但是控鶴軍內部凝聚力還是很強的,他們自己也知道,離開控鶴軍,天下哪里都容不下他們。
就憑這些丘八們在長安辦的那些事情,便很容易成為他人祭旗的祭品。
不抱團不行。
李庭望顯然不想跟安守忠一條路走到黑。
二人原本出身就不一樣,能夠共事,也不過是當初機緣巧合,被皇甫惟明安排在一起互相制衡。
他立刻提筆寫了一封信,等墨跡干了以后,將其交給親兵說道:“你回去通知一下安大帥,就說借兵的事情不是很順利,具體如何,李某已經在信中有詳細敘述。”
李庭望故意語焉不詳,就是不想親兵多事。
等那親兵揣著信離開驛館后,他這才松了口氣。
洛陽什么的……還是不要回去了吧。
李庭望心中暗暗想著。他在信中已經說了,汴州那邊不肯借兵,方清不在,其他人百般推脫,此事他正在積極籌謀。
至于要籌謀多久,怎么籌謀,最后結果如何,辦不成以后怎么辦。
李庭望一個字都沒寫,反正一句話:老子正在外地辦事呢,你不要催!
然后,他就可以在汴州安心的等著,等洛陽那邊的戰局分個勝負出來,再決定后面要怎么辦。
如果“事不可為”,那就……懂的都懂,對吧
“方清英雄了得,足智多謀。如今正值河北多方鏖戰,鄴城與洛陽皆不太平。
方清這個時候,怎么就帶兵去登州,要去渤海國插一腳呢
難道渤海國比汴州的利益還大么”
李庭望陷入沉思之中,總感覺這件事沒有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可是他除了探查汴州的軍情,探查汴州這邊是不是出兵以外,也沒有別的好辦法了。
更主要的是,他搞不明白方清的意圖,就無法對癥下藥。這種處于迷霧之中的感覺,讓李庭望感覺難受。
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或許也不僅僅只有幾個月,后面如何誰也說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