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一看劇目名字就知道故事內容了,看點只有演員發揮和改編臺詞,有些劇團為了吸引觀眾還加了雜技、女演員不穿衣服跳舞之類的內容。”
“現在又新出現一種田園劇,給城里人看的,不過是把故事背景放到鄉村田園,樂器以牧笛為主,角色是農夫和牧羊女之類的。”
接著他又笑著說:“上個月我們那里有個劇團演田園劇的時候找了一頭真的牛上臺,結果那頭牛在臺上拉了一坨大的,觀眾們笑翻了。”
“后來再演出時那牛不拉了,觀眾們還不滿意了。”
腓特烈笑了起來,觀眾們都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他笑完后說:“看來你們這里的戲劇寫普通人的很多啊,有寫貴族宮廷的嗎?”
盧多維科回道:“當然有了,不過那些大多是大劇場里的大戲,市民們更喜歡到小劇院看普通人的小戲。”
“我更喜歡寫那些普通人的戲,大戲里的唱詞需要符合韻律,頭疼得很,小戲就沒那么多講究了。”
“而且小戲院多,賣劇本的收入也多點。”
腓特烈點了點頭,說道:“這么看來,雖然小戲市場大,但是內容題材還是老樣子,沒多少太大的突破。”
盧多維科點著頭說:“確實如此,其實我對此也有厭煩了。”
“不過我找到了新的方向,在韋森堡城的時候我看過一本您關于藝術工作的文集,里面提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創作者應該到生活中獲取靈感。”
“當時有一個‘韋森畫派’的畫展,我去看了,創作題材都是田間勞作和工廠里的工人,看的和買的人都很多。”
“這讓我大受啟發,開始嘗試在身邊取材,這時我遇到了一個有趣的高盧王國的人。”
腓特烈對韋森畫派有些了解。
現在韋森堡城畫師云集,有人為了把畫賣出去開始突破原有的題材限制,一開始畫拖拉機獲得成功,接著有人開始畫煉鐵廠里的工人。
這些畫的尺寸并不大,普遍大也就80x60厘米,小的40x30厘米,價格不算貴,不少人買得起。
在版畫畫師進入這個領域后,這一類畫作開始出現在明信片和郵票上,通過初步建立起來的郵政系統在萊茵聯盟里擴散。
戲劇也是如此,腓特烈一早就提倡創作者多寫勞動生活的戲,不過出了韋森公國后不太受歡迎,軍旅題材的作品倒是挺火的。
腓特烈問盧多維科:“你遇見的是那個賣牡蠣的高盧人吧?”
盧多維科馬上回答:“是啊,他姓達弗朗舍,我春天回來后以他的故事為題材寫了一部戲,您也認識他?”
腓特烈說:“我聽說過他。”
“我昨天看了你寫的這部戲,有些不滿意,所以想和你聊聊。”
盧多維科的冷汗一下子出來了,千算萬算沒算到是因為自己寫的戲惹怒了韋森大公所以被找來,早知如此昨晚上就跑路了。
腓特烈笑著說:“別緊張,我不是興師問罪的。”
“我認為你沒有把握住達弗朗舍經歷的核心內涵,你的劇本實際上只是老套的內容換了一個新皮膚而已,和其它那些換皮的戲劇沒有本質區別。”
盧多維科見不是問罪就放心了,不過聽到他批評自己的劇本心里不舒服。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