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已逝之時在世人記憶中的投影,居于世界表象的無知者,記載了他們所能銘記之事物。而那些掩蓋在重重迷霧之后的事件真相,不為人知的隱秘過往,就是秘史。”
“有知者研習秘史,就是通過解讀這些禁忌的、隱晦的、模糊的、模棱兩可的、甚至互為悖論的歷史信息碎片,揭示了世界表象之外的本質和構成,了解了見證之主的起源、演化與紛爭,知曉了祂們的神名、尊名,祂們所代表的規則,執掌的相位,理解了祂們的意志是如何影響著世界的進程。”
隨后杜邦的手指在紙張上移動,依次停留在后四個橢圓形的單詞上“以「秘史」為源泉,我們才有了后面四種次生的隱知大類”
“「移涌」關于移涌存在的知識,關于探索的記錄,地點、坐標、輝塔、門扉和神秘物質的信息。”
“「相位」關于七種相位的知識,它們如何從輝光折射而出,它們如何區分、表征,它們代表了怎樣的準則,如何研習與實踐它們。”
“「秘儀」關于溝通見證之主的方法論,關于秘儀背后的原理,如何構造祭壇、祭品、秘氛、禮器、音樂、禱文,如何調和相位,揚升能量。”
“「有知者」關于我們本身,如何練習控夢法,如何在移涌中求索,如何在輝塔中攀升,如何拆解隱秘靈感,如何調用無形力量。”
自此,一個以秘史為核心的“14”隱知體系框架,清晰地呈現在了范寧的心中。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接受隱知會有風險。”
杜邦又從后面的書柜找出了一本大書,封面舊而華麗,主要用銀質打造,葉脈與花紋的雕刻十分精致。
“論代價與起源,發行于第3史早期的寓言集,作者自稱其身份為語言學家、民俗學家。他表示自己用圖倫加利亞語勉強翻譯了幾篇原文為古查尼孜語的寓言故事,對隱知傳遞的危險性作出警告式的注解,并在后半部分推測出了幾種規避風險的方式”
說到這,杜邦把文獻緩緩攤開;“這本書主體是圖倫加利亞語,作者所稱原文的古查尼孜語,只是附了零散的插圖式的手抄稿,沒有人看得懂。我先把圖倫加利亞語用霍夫曼語讀你聽聽,你以后要研究神秘主義,圖倫加利亞語是必須要掌握的基礎性語言”
坐在對桌的范寧,此刻眼神卻陡然聚焦,心臟突然砰砰狂跳
那些零散的“古查尼孜語”手抄圖例,雖然對他來說是倒著的,但是
他伸出手,緩緩地把文獻朝自己這側旋轉。
這是一種以奇怪方式呈現的中文
為什么要說奇怪,一是因為這些字形和筆畫都被詭異地改變過,以一種比范寧前世“火星文”還離譜的方式。
二是因為,字的局部順序也是打亂的。
有一種“所周眾知,中文排的列序順不影閱響讀”的感覺
這兩種因素合在一起,導致范寧一個地道的大吃貨國人,起來都特別地吃力
“怎么了”杜邦看到范寧把書轉了過去,心生疑惑。
有幾位筒子說要建群,我也不確定現在有多少人,看到這里有意愿的留個言我康康更新從簡介下面可加入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