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譜號,五條橫線,音符從第四間小字組的g音伊始,先是升f、e、d的下行級進,再是b、c、d的上行級進,最后下落到低八度的大字組g音。
“人的一生中至少有兩次更接近輝光。”當眾人的目光都集中于這八個音符后,米爾主教蒼老的臉龐上浮現出追憶之色,“此條音列即為巴薩尼彌留之際所認為的,十一道主題中最接近神性的一道,詩人在此種情境下誕生的超驗啟示,無疑是最接近真理的啟示。”
音列殘卷第3號,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作品編號bv988主題的前八個小節低音范寧心中暗自思忖。若要說最接近“神性”,巴赫的作品還真是殘卷里面最接近的,巴薩尼的感受這么準確
當主題公布后,坐在第二排麥克亞當侯爵后面的羅伊轉過頭來。
她的目光穿過十多排吊唁者,與范寧短暫交織,并微笑著眨了眨眼睛,仿佛在問自己有沒有好的思路。
少女動人心魄的回頭一瞥,讓周圍不少吊唁者朝自己看了過來,范寧回應以無奈的神色,隨即低頭閉上眼睛。
巴薩尼選了首鋼琴曲的素材是好事,但范寧本來最希望的,是他能選上那兩首貝多芬奏鳴曲理由很多篇幅適中、自己前世舞臺經驗豐富、杰出的戲劇表現力、穿越后也獨自練習過
哥德堡變奏曲如果能彈好,是絕對能夠爆殺全場的存在,但問題也出在“如果能彈好”上這曲子實在實在太難了,而且自己荒廢了有段時間。
它是巴赫晚期的一部鍵盤作品,曾有一大段不受重視的時間,但幾百年后,它被后人視為是巴赫最重要的鍵盤作品之一,而且公認是音樂史上規模最龐大、結構最恢宏、地位最崇高最偉大的變奏曲。
它由首尾各一段優美的詠嘆調主題,外加中間三十個出神入化的變奏組成,巨大的篇幅內幾乎囊括了所有艱深的復調演奏技巧。
范寧練完過它,但前世有欣賞者在場時,他從未完整演奏過從心理壓力的角度來說,他寧愿連彈十幾首肖邦或李斯特的練習曲。
在一些私底下的音樂聚會場合中,范寧興之所至,也只會挑幾個自己喜歡的變奏來彈給朋友們聽。
這可不比那些炫技作品,遇到什么瑕疵時,手指順快點、或踩踩踏板、或砸得再響一點也能糊弄過去。
演奏巴赫的音樂,只要彈錯了一兩個音,甚至只是某個長音符的保持時長有出入,或某個同音換指的指法串了,聲部對位關系的肌肉記憶就會完全崩壞,然后腦子也跟著壞掉。
更恐怖的是,彈李斯特有點失誤,懂點鋼琴的人都未必聽得出,但彈巴赫有失誤對不起彈巴赫沒有失誤一說,要么平穩結束要么大型車禍,出了問題外行都聽得出來。
前世范寧曾教過的一個學生,在舞臺上彈某首平均律時,錯了一個音后直接斷在原地,不得已重頭來過,誰知因為心理暗示又斷在了同樣的地方,臺下聽眾都驚呆了造成的心理陰影范寧用了一年都沒能治好。
像如此鴻篇巨制的復調作品,要想在舞臺上保持全盛演奏的狀態,對鋼琴演奏者的腦力、體力和心理素質都是危險的挑戰,甚至還需要點運氣。
來都來了,范寧雙手放于膝上,手指輕輕彈動,開始回憶哥德堡變奏曲的聲響效果。
實在不行彈一部分變奏也行。
可回憶的過程中范寧逐漸發現了神奇之處。
雖然自己總覺得不久后某小節的肌肉記憶會斷掉,但當指尖動作真正進行到那里時,自己總能順其自然地接著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