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日軍猛攻雨花臺和中華門一帶,有小股日軍突入城內,金陵形勢愈加危急。
隨著戰局急轉而下,為了避免軍隊潰散,中午12時,唐森智再次下令給宋希廉「下關通浦口為我軍后方,唯一交通路,該軍應竭力維持秩序,禁止散兵游勇糜集。」
中午1時,唐森智又通過電話命令宋希廉,宣布下關戒嚴,禁止一切行動。
但實際上,唐森智早在11日晚,就接到了最高統帥的明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如果當晚唐森智立即會同衛戍司令部,對金陵一旦陷落后該如何有序地組織撤退等善后事宜認真考慮籌劃,那或許還有一絲可能避免發生在歷史上的慘劇再度上演。
可唐森智連夜開會研究,最終卻只是初步作出12日撤退的決定。
但就在第二天他又得了最高統帥的最新明示「經此激戰后,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一之樞紐。」
雖說身為最高統帥,在是戰是撤、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發出如此前后矛盾、模棱兩可的指令,會讓下級感到無所適從,但有一說一,這并影響唐森智未雨綢繆,提前作出完善的撤退部署。
可唐森智直至日軍攻破了中華門,城中秩序開始陷于混亂,金陵失陷已成定局,戰局難以挽回了,這才決定在當夜撤退。
遇事不決乃是兵家大忌,在唐森智舉棋不定時,又是幾個小時過去,直到17時他才召集師長以上將領開會,布置撤退行動。
但撤退計劃根本就是倉促擬就的,既沒有經過參謀作業,也沒有進行充分調研,所以內容很不嚴謹,堪稱漏洞百出。
而且一開完會,唐森智就乘坐為他保留的小火輪北渡長江,直接跑路了。
作為守城方的最高將領,唐森智這一跑,下面可算是亂了套了,為了活命,這些將軍們恨不得能立刻插翅飛
走。
所以這些軍長、師長們大多未按命令規定的時限開始撤退,而是在散會后馬上自行部署部隊撤退。
這都算好的,有的將領甚至連部隊都不回,只向所屬部隊打個電話通知撤退自己就先跑了。最可恨的是,有的高級將領在開完會后根本就沒有通知部隊,自己就先悄悄逃走了。
唐森智和高級將領們率先逃跑的行為,引得金陵守軍一片嘩然。
直接導致的后果是,白天還在與日軍英勇戰斗的十萬左右守軍,到了晚上就紛紛爭相逃命,有些人還脫下軍裝,扔掉槍支混到老百姓中。
足足數萬士兵跟著長官蜂擁逃向南京江邊唯一的出口挹江門,試圖從中山碼頭北渡長江。
而江浩然原身和陸劍鋒所在的36師,此時正嚴格執行長官部的命令把守挹江門,對整個下關實現戒嚴狀態。
因為按照原定突圍計劃,36師需掩護長官公署、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渡江,其余各部應設法從正面突圍。
但在書面命令下發后,唐森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