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我個人覺得準確的叫法不是‘智能制造’而是‘傻瓜制造’。因為智能這個詞它比較模糊含混,容易誤導人。什么叫智能?什么程度才算智能?這個東西你是很難去說清的,那就容易產生分歧爭議。”
“但是傻瓜這個標準大家都沒有歧義,大家都明白,就是什么腦筋都不用動,就能夠輕松玩轉它。”
“所以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它總的方向我認為是由輔助行業第三產業的興起,它把大量像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服務等其他的新興技術,用這些工業體系之外的新技術去大規模取代制造業中間產能落后的傳統技術。”
“也就是把傳統制造業的技術,不斷的抽空,用這些東西來取代它,那么使得整個制造業變得簡單之后,任何人都能夠輕松使用工業制造。”
“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是一個普通人,你想造一臺機器,傳統意義上這個要就太高了,你要懂車鉗刨磨,還要會看圖,會操作生產線,普通人哪能介入這些,當然不行。”
“但是未來由于制造業本身變得越來越傻瓜,它內部很多的知識量被其它行業所取代之后,使得它高度智能,表面上看起來很傻。”
“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降低了制造業的門檻,任何人只要有點小天才、小想法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非常簡單的通過一種像工業40這樣的模式,即:我來告訴你數據,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配件,40這個工廠就會根據你的參量和訂單自動為你加工制造,你完全不需要懂得機床或制造流程中的其它知識,到時候生產完了就給你寄回來,有點私人訂制的味道,這才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而這樣的一種‘傻瓜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就使得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化正在逼近它的一個重要的拐點,全球化潮流、潛流在發生變化。”
“我們所說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化,基本是由跨國公司以其作為外包業務為核心驅動力,但是為什么說現在這股潮流出現了反轉的可能性?”
“那就是這些跨國公司它要去重新評判權衡了,以前,它為什么要搞外包?就是因為本國的勞動力成本太高,而外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發展中國家往往是它本國幾十分之一的工資,而傳統制造業又需要大量的工人,所以人工占比較高。”
“工業過程中的制造知識,是存儲在工程師和工人的腦袋里的,它的市場營銷是由人力去完成的,呼叫中心、客戶服務都是由人去完成的。”
“所以降低人工成本可以極大的增加它的利潤和市場競爭力,工業制造它是有這種強烈的沖動和訴求的,這種訴求驅動它把工廠轉移到其他的國家。”
“九十年代這個過程加速了,那時候剛剛誕生互聯網但還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都還沒有這些概念。”
“那么在此之后,情況發生變化了,各種新興技術的誕生,但要格外注意的是,這些新興技術的誕生幾乎都是在傳統制造業體系之外誕生的,它對傳統制造業進行了大量的知識替換,傳統工業制造中的知識因此不斷流失,這個時候制造業變得越來越傻瓜,制造業的成本重心就不再人工身上了,所以這也會導致跨國公司們天然的去重新評判全球貿易的風險分配問題。”
“以我們海岸線公司為例子,我們公司目前的員工數量不到3500人規模,但我們去年創下超過了2000個億的營收規模,如果按照3500人來算,平均每一個公司員工創造了5700萬的財富量,所以我們的成本重心當然不再人工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