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河邊有著拋荒的痕跡,其實若組織得力,至少河邊的田地可以灌溉一二,只是這需要很有力的灌溉體系,光靠一村一戶能力難以辦到,這也是古時小農經濟的脆弱。
楊河拔了些雜草用力清洗陶罐,在他清洗的時候,弟弟妹妹就乖巧的在旁等待。
楊河清洗的地方是一大片亂石灘,眼前水流清澈,不過邊上卻有一片泥濘的灘涂地。
脫了鞋子,走到灘涂地中,楊河伸手去摸,一會兒摸上一把魚卵,一會兒摸上一條魚,一會兒又是泥鰍之物,都放入陶罐中,引得妹妹瑛兒不時歡聲拍手“哥哥好棒。”
楊河笑了笑,民諺說得好,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仔,就算大旱天氣,魚卵也可以存活很久。一些魚類更知道在干旱時候鉆入濕潤地下泥土,等下雨的時候再出來。
將摸上來的魚類清洗,用腰間的小匕首解剖,裝滿一罐清水,楊河帶著弟弟妹妹回到葦屋。又帶二人在不遠的鹽堿地尋找野菜,收獲頗多,特別黃須菜與薺菜采了不少。
楊河從陶罐中倒了些水清洗野菜,弟弟楊謙一起幫忙,妹妹瑛兒則懂事的給楊河捶肩。
又將那幾個破碗洗干凈,將野菜放入陶罐,拔了一堆干枯的茅草,將陶罐放入灶中。
間中楊河用長刀將地上一張缺了兩條腿的桌子劈了,其中幾塊木柴放入灶中搭個簡單又實用的撐架,使陶罐放穩,余者作為燒火之用。
最后楊河掏出自己的火鐮,取出內中火石,引火的火絨等物。
這火鐮他一直掛在腰間,整體類似掛在腰間的香囊荷包,內有火石、火絨、火鋼諸物。
他的火鐮講究,皮口嵌有鐵塊,帶有磁性,不用時可自動把口封好,綴掛的繩索更穿有瑪瑙掛飾。火鋼強度也高,彎彎打制得呈鐮刀形狀,上面刻有麒麟噴火等紋飾,連火絨都是精心選用的艾蒿嫩葉。
取了些火絨絮條纏在火石上,用力在火鋼上劃了兩下,立時絮條紅亮起來。
楊河吹了吹,絮條就燃燒起來。
將燃燒的絮條放入灶中早準備好的干枯茅草中,慢慢添加柴草,很快灶內的火就熊熊燃燒起來。
“哇。”
見灶臺的火不斷燃燒,妹妹瑛兒歡喜的拍起手來。
“等一會就可以吃了。”
楊河微笑說道,又摸了摸自己懷中,那里有一些細碎銀子,還有一小包的細鹽,別的物什卻都在書童楊大臣那邊,只是先前那場戰斗二人失散了。
“也不知大臣他怎么樣了”
想起自己書童楊大臣,楊河暗暗擔心。
二人從小一起長大,雖名為主仆,實為兄弟,這個原名楊大勇的年輕人,楊河一直將他當弟弟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