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河跪坐堂間上首,他的左右是楊大臣與弟弟妹妹楊謙、楊瑛。四人端莊正坐,便是謙兒、瑛兒這兩個五六歲的孩童,一樣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挺直,目不斜視。
黑壓壓難民聚于堂下,楊河默默看著他們。
看他們中很多人仍然垂淚不止,楊河默然半響,開口說道“人之異于禽獸,是因為講禮儀,知秩序,憐幼小。楊某不才,忝為首領,當盡心竭力,照顧好眾兄弟姐妹。”
他說道“下面開始分食,孩童先來。”
他親手舀粥,一個個大小孩童排隊進來,不分男女,人人都有楊河給他們倒滿的一碗粥。
輪到那小男童時,他含淚道“謝謝相公。”
楊河說道“鍋兒,要堅強知道嗎”
小男童含淚用力點頭。
孩童分完后,楊河說道“下面是老者。”
然后是婦女,最后是男丁。
所有人看著楊河分派粥食,楊河對婦孺老弱的照顧看得他們心中溫暖,深感自己沒有跟錯人。
他們中也有家人,家中有女人,有小孩,有老人,往常在亂世中,婦孺老弱總是第一個被犧牲的對象,很多流民隊伍也有硬性要求,只要青壯,不要老弱婦孺。
但既然老弱可以犧牲,婦孺可以犧牲,青壯年同樣可以被犧牲,危險、背叛、拋棄同樣會輪到自己。
亂世中太多這樣的隊伍了,純粹的叢林法則,便是流寇假傳仁義,但其實每次戰斗,婦孺也總是第一個作為炮灰的對象,絕境的時候,甚至殺妻殺子。
所以他們往往興也勃也,亡也忽也,一點點動靜,整只隊伍就會全局崩潰。
他們不知道,人的內心總是向往光明的,對一只隊伍沒有歸屬感,自然就不會有凝聚力。
“亂世中已經太多黑暗了,就讓我來作這點光明吧”
楊河默默的想,看男女老少領到粥后,都靠著堂邊跪坐,靜靜等待,他看向齊友信與嚴德政“齊里長與嚴先生上來與我同食。”
又給楊大臣與弟弟妹妹倒了粥,他舉起了碗“眾兄弟姐妹能相聚一起,便是有緣,來,請食。”
“請。”
所有人都舉起了碗。
黑暗籠罩大地,宅院的這點火光,便若風雨飄搖時陋屋的一抹燭火。
但不管黑夜多么濃重,燭火多么微弱,光明總會驅散黑暗。
對楊河這個穿越者來說,他知道未來幾年天下沒有地方是太平的,所以并非一定要到淮安府城去。
但要開辟基地,積蓄力量,也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地方就可以。
眼前這個圩子顯然不可行,圩墻已毀,以他們能力也很難修好,這樣隨便一場雨澇,內中一切都會被毀去。
附近顯然也沒地方是合適的,開辟基地離不開人口,離不開物資,這周邊荒無人煙的,別的不說,光養活部下人口米糧就難以找到,所以說要開辟基地,最好附近有人煙稠密之處。
而在亂世中,就一般不能離州縣城太遠,因為也只有這些地方獲取米糧物資會方便些。
楊河的想法是到睢寧那邊去,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地方,那邊也離運河不遠其實邳州,睢寧,宿遷都可以,這三個州縣靠在運河邊上,介時各類經營也便利。
特別邳州,一個州城,鄰近的區還有大量優質的煤礦與鐵礦。
眾難民自然對楊河的決定沒有異議,楊河說去哪里,他們就去哪里。
于是在這圩子內,楊河領著眾人休整了兩天,讓難民的氣色更好一些。但他也不能停留太久,他從兵痞那邊繳獲的米糧不過幾十斤,就算每日吃粥,也最多吃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