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這邊,除關廂外寥寥幾間房屋,一樣景色蕭條之極,人煙非常少,只離城數里,官道側有一個叫余莊的小莊子。然后往靈璧官道,一些結寨自保的村寨,如官山集,大李集等為數不多的集寨。
城東略好一些,但一樣大片拋荒的田地,到處密布的湖蕩葦叢。
僅城池四面,就荒野棄地無數,這些土地,沒有人稀罕,百姓們都不屑于去占。
高岐鳳也曾鼓勵開荒什么,但應者寥寥,因為經營的成本太大了。
不說鹽堿地多少年才可以變成略有產出的田地,便是居于鄉野,遇到匪賊流寇怎么辦
經營好了,多如牛毛的匪徒就來打劫了,所以此時鄉野之外,除了結寨自保的鄉民豪強,是看不到普通開墾經營百姓的。
便是豪強,也只耕種寨邊一些田地,不敢離得自己村寨太遠,廢棄的土地太多了。
然如果有新安軍保護,當地治安變好了,百姓們可以自在放心的自由行走,這些土地,那就有價值了。
特別近城土地,各官道兩邊的土地,價值更大。
睢寧南岸雖沒什么礦產,但這邊好歹也靠近運河,也算處于要道,東進南上,都要途經境內。
以后人口多,發展商業,又本地人口的需求,近城周邊土地,更增價值。
光賣地,縣衙收入就能不少。
富戶買了地,蓋了房,房契這邊,也有一筆契稅收入。
楊河還盤算以后蓋一些組屋廉價房什么,供應買不起地,蓋不起房的人,但這事早了些,便讓外來百姓租房,也讓睢寧本地人有一筆房租收入。
至于稅課局,睢寧以前倒有,但崇禎初年就廢棄倒閉了,主要是本地商事不旺,收來的商稅都不夠運轉的。
不過以后睢寧人口多了,商事興旺,便是一年收幾百兩銀子,那也是銀子。
一般大明各地商稅,除鈔關所榷本色,歸于內庫以備賞賜,又折色銀兩歸太倉以備邊儲,地方上的稅課局,僅某些地方本色解入內府,一般都是存留當地。
這些地方的稅課局,基本收入都不多,小縣城可能有幾十兩,大縣城幾百兩,州府有時超過千兩。
睢寧以后復設稅課局,收的商稅若能達到五百兩,甚至一千兩以上,至少在許多公費的使用上,就寬松多了。
而在楊河的盤算中,賣地與稅課局的收入,三成可用于官員的分紅。朝廷命官,官字兩個口,意思就是除了嘴巴要撈錢,屁股洞也要撈錢,不喂飽可不行。
又兩成用于吏員,衙役,巡捕等年金分紅,上頭吃肉,下頭也得喝點湯,這樣他們才有這個動力賣地與征稅。
然后賣地與稅課局的收入越多,他們的年金也越多,干勁也更大。
最后五成,便是各種公費使用了,如城建,鄉飲,養濟撫孤,還有以后城內設立的巡捕局,清潔工,養路隊等的花費。
在楊河計劃中,以后睢寧縣“羨余銀”的主要收入,便是土地與工商。
在這些地方上打主意,總比在田賦上打主意要好。
整體的分紅,也比私人亂撈錢來得好。
高岐鳳內心劇烈跳動幾下,他知道楊河所言很有可行性,依他知道的,才方大敗流賊,已有圩寨富戶前來縣城,打算置地居住。
以后睢寧太平,越多富戶涌入,光光賣地,縣衙這邊確實能收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