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臣下意識閃了閃,隨后反應過來,大叫道“不要妄動,這是韃子的虛銃,所有銃兵等待命令,聽到天鵝聲再打”
身旁韓大俠、楊千總,各副把總們也大聲喊叫,將他命令傳達開去。
眾人在講武堂學過,劉七郎等人詳細說明,闡述韃子各種引誘開火的招式,如騎射引誘、虛銃引誘、拋射引誘等等。
虛銃引誘,只是其中一種。
甚至徐光啟曾在一篇奏疏上說“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
虛實結合,可說韃子對火器的運用也有自己妙招。
新安軍陣地不動,很快那邊陣后傳來海螺聲,“嗚”雄渾的螺音若從地面滾滾而來,似乎震得地上積雪都在顫動。
那邊眾韃子齊聲喊叫,聲音凄厲,如狼如豬,又似什么怪獸,接著他們盾車拼命沖來,前面五輛中,還有三輛別有不同。
隨后那邊弓弦聲響成一片,大片箭矢從盾車后騰空而起,黑壓壓升上高空,然后“咻咻咻”往這邊弧形落下。
他們一波未落,一波又起,大片箭身細長,箭鏃細窄的刺箭呼嘯過來,天空一暗一亮,又一暗一亮。
尖利的破空聲不斷,箭矢暴雨似的落下,各人雪地間成了雜草,大量刺箭還落在各人頭盔上,甲胄上,當當的響個不停。
好在各人至少都有士卒甲,連韃子近射用的重箭,都需要到二十步才能破甲,這種拋射遠射用的刺箭更不用說。
想必韃子也不指望用刺箭殺傷,只是一種騷擾戰術,引誘這邊銃兵開火,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果然,他們拋射同時,盾車趁機拼命沖,楊大臣不顧身上歪歪斜斜掛著幾根刺箭,就是看向崔祿等人那邊。
看他們瞄準手皆已鎖定目標,持著長長的挽柄,照門看準星,就瞄準了各自的盾車方位。他們火炮旁邊,各點火手持著有火繩的點火桿,也是緊張的等待隊長崔祿與各炮長的命令。
忽然楊大臣若有所思“老韓、老楊,看到了嗎”
楊千總說道“看到了,他們車身很重,跑得不快,一息不到兩步。從七十步到二十步,我們至少可以打射六到七陣排銃。我們人多,他們盾車少,一些車旁車后的人遮掩不到,很多銃手可以側射。”
密密的鑲黃旗清軍往前邁步,他們前面五輛盾車,各車包衣們拼命推著車輛,身后各車十個弓箭手,皆持大梢弓,箭囊捆背在身后。他們一邊走一邊從箭囊中抽出刺箭,往對面的明軍陣地拋射。
讓他們奇怪的是,自己已經射了很多箭了,對面的軍陣依然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動靜。
他們身后又各有十個甲兵跟隨,個個穿著鑲鐵棉甲,他們持著盾牌,右手握著各樣的武器,很多人緊皺眉頭,多年的征戰經驗告訴他們,這次的戰斗,可能會有麻煩了。
押陣的旗丁撥什庫與步甲撥什庫也感覺事情不太妙,他們互視一眼,硬著頭皮,依然監督眾人往前沖去。
他們十幾步外又五輛盾車跟著,那邊有鑲黃旗的四百多人,呼嘯的箭雨不時從那邊升騰上高空。
他們邊走邊射,不知拋去多少箭矢,對面軍陣沐浴在箭雨中,依然巍然不動。
很快他們進入七十步,猛然眾清兵聽到對面如雷霆似的大吼“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