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榮知道,她的這位便宜叔父,安國公方晟的確不是個多聰明的人,連重要書信放在他的書房里哪里,一眼便能看透了。
以為上了鎖就安然無憂,又是堂堂安國公府,便覺得沒人會擅闖。
錦榮都不禁懷疑當今這位寧景帝知人用人的智商了,不那么聰明的臣子是好用,但過于無能平庸,卻又知道那么多重要秘密,用起來可就得不償失了。
瞥過上面一疊有關朝政的密函奏折,錦榮的目光也不作停留,直到找到了幾封有些泛黃陳舊的書信,落款有天元九年的字跡。
天元九年,大寧朝安國公方恩戰死沙場,其妻李氏殉情而死。
錦榮拆開了信,一字一行看了下去,
前面倒也正常,不過是普通兄弟間的談論家事,方恩常年征戰,府中也多托付于二弟和二弟媳照顧,幫妻子李氏打理事務,照顧老夫人還有幼兒。
信中可見,方晟行事多以這位兄長為主,不似今日的威勢,而是個老實憨厚的弟弟,語氣也是信服兄長的。
方恩之名,錦榮這些日來也沒少關注他過去的事跡,多是贊譽,戰無不勝,令敵人聞風喪膽,天縱奇材,容顏俊美,愛妻情深,觀其一生,除了英年早逝外,竟無半點遺憾。
忘了,還有個被無聲無息養廢的獨子方錦榮。
信中也盡是捷報,天元九年那一戰,也是令南朝宣詔臣服寧朝百年,每年納貢進獻。
但方恩卻死在了戰事即將結束之時,一場不過三千人的峽谷埋伏。
據傳是中流矢,不治身亡。
更令人奇怪的是,方恩妻子李氏,在戰事中途,舍下幼子和國公府,奔赴戰場,去了方恩身邊。
方晟在信中也頗為惶恐,說沒能攔住大嫂,是他的過失。
錦榮眉角微挑,為什么要這樣說
李氏的舉動奇怪,方恩和方晟的態度更令人尋味。李氏也因此第一時間知道了夫君戰死,二話不說,拔劍自刎,全了這段夫妻之情。
安國公方恩之死,令寧軍大哀,而最后哀兵必勝,南朝連連敗退,潰不成軍,最后議和以寧朝臣屬自居。
看到最后一封信,錦榮眼眸漸暗,所有疑惑瞬間得到了解釋。
原身的父親方恩不是戰死,而是自殺的。
看完后,錦榮想了想,還是按原樣放了回去。以她的過目不忘,哪怕是只看了一遍,也足以全部復述出來。
方晟雖還在壽宴上,也沒人關注書房這里,但這地方始終不便久待。
等錦榮離開時,和來時一樣悄無聲息。
“大少爺。”文墨清脆的聲音在門外響起,
錦榮慵懶道了一聲,“進來吧。”
文墨推門一進,手里端著個托盤,放著甜湯和幾碟糕點,都是太太吩咐過的,怕大少爺睡醒餓了,廚房隨時都準備著小吃糕點,可謂是細致妥帖至極。
文墨見到大少爺正倚窗逗著鳥兒,閑情逸致,不知為何,感覺大少爺好像比以前好看了些,是他的錯覺嗎
錦榮拿了塊松瓤點心,也沒放什么別的東西,味道也不錯,她自然吃的毫無顧忌。
原身父母的死,她也知道了大半真相,那壓在最底處的密函上,寫著埋藏了十幾年足以震驚朝野的隱秘,也不知方恩是抱著什么樣的沒有毀去這封信。
是因為愚蠢,還是想留著證明什么,證明他不是為了謀奪國公之位害死兄長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