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七年前后,倭寇進襲揚州,流寓揚州的數百名西北賈客山西、陜西鹽商家屬善射驍勇者守城自衛,揚州城才免于遭難。
倭寇進犯杭州,胡宗憲“悉召城外居民市戶及新安之賈于質庫者”
關鍵時刻,打倭寇還要晉商、徽商出馬。此外,他們到外地經商做買賣為了爭奪地盤,大規模的械斗也不少見,尤其是徽商。
早在南宋時,徽州“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鄉土”。
明末程胤兆在給堂兄少林棍法闡宗寫的跋也指出“吾族自晉、梁、唐、宋以來,理學文章之外,間以武功顯。即有未顯,而不乏其人”
少林棍法闡宗的作者是程宗猷,字沖斗,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汊口人。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數千人,多業儒,取甲第,朱輪華轂相望。即去而善賈,亦挾儒以行。”
程氏以當官和經商為主業,兩手都抓兩手都硬。副業是玩耍刀槍棍棒。
程宗猷少時習武,二十歲那年,爺爺拿三千兩銀子讓他去經商,不料孫子轉頭就攜款跑到嵩山少林寺學藝。
本事學到了,但是錢也花光了。程宗猷“懼祖責,不敢歸。父遣人訪得之,閉諸室,不令他游”。
此后程宗猷一邊習武一邊隨父經商。經商路上還單挑過幾十個劫匪。
萬歷二十年,大明抗倭援朝,官府征召程宗猷出山。
因為程宗猷名聲在外“槍棍俱精,兼及弓馬刀弩之術,心手俱化,隨心而應,諸般武藝皆有造詣,卓然成家。”
“其擊刺時,雖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風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積水層冰,未足喻其嚴且整也。”
官府要程宗猷出山當官,“人皆以此時沖斗當為知己用矣。”
結果人家不去,“吾方以老母在,而不敢出,又以吾未嗣,而不容出,姑置之。”
此后,程宗猷陸續有著作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蹶張心法弩、射史等面世。
茅元儀說“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說,莫詳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闡宗。”
茅還把相關著作收入武備志。程宗猷的棍法已經自成一派,但是他自認為來源于少林,所以還是叫少林棍法
尤其單刀法選,被后世的“苗刀粉”奉為圭臬。
一群圖樣圖森破。
漢代開始出現的雙手刀以及相關刀法到宋末就基本失傳了。
到了明朝,中國古代戰場中實用的刀法劍法已經絕跡,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都這樣認為。
明末清初人吳殳也說“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
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沒有雙手刀以及相關刀法、劍法流傳,而是用于兩軍陣前的那種殺敵刀具、刀法失傳了。
因此戚繼光在初版紀效新書中不錄任何刀劍法。
后來他繳獲了倭寇的陰流劍法圖文,戚繼光研究后將改良的刀法定名為辛酉刀法,收錄著作中。
同時他又仿倭刀形制造軍刀,這便是現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等一下,“戚家刀”也是個偽概念。
戚繼光本人的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有“戚家刀”字眼。所以其實根本沒有戚家刀,因為戚繼光根本沒有發明任何刀型。
戚家軍用的制式軍刀就是標準的雁翎刀。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明代是制式腰刀,明代各軍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