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潛則帶著人,可見兩路兵力相差不大。
再者,分兵也算是盧象升主動提出來的
“今各鎮兵馬頭緒紛然,若聚之一處,是謂分不分為糜軍;散之各處,是謂合不合為孤旅,皆兵家所大忌者。
莫若以遼東、山海、薊、遵、通、津、宣、云、保定諸旅通盤打算,分隸微臣與總監各若干,隨方援剿。
其烽情兵勢,則時時關會焉。總之,彼分而我亦分,彼合而我亦合。臣與監臣分而合,合而分,惟烽是視。既無孤旅之虞,又免糜軍之患,有裨兵機非小也。”
所以楊嗣昌分兵,應該說是合理的,并不存在對盧象升的掣肘乃至故意謀害。
而且,當崇禎想罷免盧象升時,楊嗣昌是這么說的
臨敵易將,古今大戒。盧象升這個人呢,驅剿不力,被敵軍殘破了很多城池,實在算不上稱職。不過他屬下的舊部是他帶了很長時間的,又轉戰千里,饑苦疲勞,所以您老人家還是讓他戴罪圖功吧。
崇禎皇帝的回旨“盧象升偵探不明、調度無方,坐視各邑淪陷,毫無救濟。向日敢戰之談,顯是沽名欺眾。姑念近經薄降,且著策勵自贖。如再逗延虛飾,定行重治。”
所以,楊嗣昌若想收拾盧象升,根本沒必要幫他說好話,順水推舟落井下石不好嗎
至于盧象升戰死之時,身邊只有5000老弱病殘的說法也不大準確。
清軍明明已經南下,宣大總督陳新甲卻上報說敵方在北邊。導致的后果是盧象升所部大同巡撫標營,山西巡撫標營,大同鎮兵人被調派到沒有敵人的山西。
而且盧象升自己上奏如果有必要他也可以去山西
“賊過真保,哨馬已到獲鹿、井徑,要走山西出口。是雖奴騎未入晉云之境,然其苗頭趨向頗有西行之意,則晉地防御尤屬萬分緊要茲幸督臣陳新甲,撫臣葉廷桂、宋賢俱已提兵回鎮如果奴賊遁軼山西境界,撫臣葉廷桂當居守鎮城,臣即當相機移駐朔等處”
此外,還有保定和薊鎮的兵,不知何原因,可能是被孫傳庭留住了,并沒有跟盧象升會合。
所以,原本有4萬兵力當然,是紙面4萬,實際有多少吃空餉的缺額就沒人知道了。到最后留在盧象升身邊只有2萬4千人。
那么,為啥不分高起潛的兵馬北上
因為大同巡撫、山西巡撫是歸盧象升管的,他們要是歸高起潛管,分的或許就是高起潛的兵了。再者大同兵、山西兵支援山西是主場作戰,高起潛帶的關寧軍是客場作戰,自然是本地兵更熟悉山西地理。
另外,高起潛追擊東路清軍,沿運河南下,距離山西較遠,于情于理,盧象升派兵顯然比高起潛派兵更合適。
所以說,分兵坑死盧象升事出有因。如果說是楊嗣昌的鍋,不如說陳新甲才是罪魁禍首。要么那家伙暗中投韃給了假情報,要么是他調查不明,總之是他的鍋。
盧象升也許并不一定要戰死。
因為他的親將楊國棟、山西總兵虎大威、宣府總兵楊國柱、督標營副總兵李重鎮等人全都突圍成功了。
有說法是盧象升本來也突圍成功了,但一心求死,就死了。
有這種可能。畢竟敗的那么慘,面對的又是“刻薄”崇禎皇帝,盧象升做為主官,之后很難有好下場。不如一死百了,還能搏個好名聲。
還有說法是盧象升被刺殺而死,這個也有些可能。
又有說督標營副將李重鎮打敗了清軍,招呼盧象升共擊清軍,結果盧一戰而敗。后來李重鎮雖然突圍成功了,但被定了個坐視不救的罪名而處死。也有說李重鎮其實是被滅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