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最早的殖民帝國西班芽和葡萄芽沒有首先出現工業革命、資奔主義
也許保守的天拄教傳統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而鷹國是新叫,更開放,但我們不多說這個了。
話說“兩顆牙”為了繞開陸路上的封鎖,去跟大明貿易,于是分別從海路出發去尋找東方。
后來葡萄芽繞過了非洲找到了印渡以及南洋那些島什么的,然后就收購棉布、香料等等,拉回歐洲賣給上層人士賺錢。當時那些玩意都是奢侈品,獲利豐厚。
這個收購過程中全程以武力做后盾。
比如需要在非洲搞一個補給站,當地土著不配合怎么辦打啊。
到了印渡,當地土著不跟你做買賣怎么辦打啊。
我大明不跟你做買賣怎么辦打啊。暫時打不過就想其他辦法,比如先賴在奧門,慢慢跟你磨蹭。
西班芽發家也一樣。在美洲擴展殖民地,誰不服就打誰。
那時候的國際貿易就這樣,想做買賣就要全程打打殺殺。
歐洲打通跟大明的海上貿易路線,以及發現新大陸后,一開始是在忙乎香料、絲綢、瓷器、煙草、銀礦什么的,但是真正翻天覆地改變局面是
后來,大航海時代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是“紡織業”的興起。
如果追蹤幾百年的資奔主義史,會發現“紡織業”這玩意才是真正的主角。
其它什么蒸汽機、火車、輪船、工業革命、南北戰爭等等都跟紡織有關,而且基本都是主因。
甚至后來幾乎所有的列強,都是從彈棉花做起。
還可以簡單的說,羊毛,因為羊毛,所以產生了資奔主義、工業革命。
鷹國最早是給低地國家供應羊毛的。所謂低地國家就是對歐洲西北沿海地區的稱呼,荷藍、比利食那幾個貨。
在15世紀的歐洲,荷藍、比利食的紡織技術是一流的。鷹國當時主要就是在國內薅羊毛,然后把原材料賣去荷藍。
但是聰明的鷹國佬很快就發現,賣羊毛沒有賣布賺錢,于是就開始自己研究紡織技術,然后織了布賣給其他國家。
那時候的“技術”就等于武林秘籍,想學會可不容易。
鷹國佬非常雞賊的從荷藍偷了一批技術工人,然后開始自己搞紡織業。
很快鷹國牛比起來了,而且青出于藍勝于藍。他們在偷來的紡織羊毛技術的基礎上,又自己研究出了紡織棉花的技術。
彈棉花就是當時歐洲的高科技妥妥的核心競爭力
可見歐洲就是一群土包子,南宋的黃道婆比他們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然后一票歐洲國家眼紅了,又去鷹國偷人。因為那時候還沒啥機器,技術掌握在人的腦子里,所以想偷技術就要把人一塊偷過來。
搞到后來鷹國還通過了一項法案,說誰要是跑到海外六個月不回來就別回來了,家產沒收。這法案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