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天朝的地圖,東亞的精華部分基本上全部拿在手中。其他外圍地方,要么是大漠戈壁,要么是高山密林,在農業時代沒有多大價值。
像云貴等地方,直到明末都不能算完全掌控,更談不上有效開發。
所以說,核心區域周邊的地盤,吞并不難,想維持住也不難,就是打嘛。打贏了就是我的。離的近,怎么干都方便。
以這時代的交通和通訊條件,隔著上萬里外的地盤怎么管理那就很難了。
唐代設置有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范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后來亂子一起,也跟本土朝廷失去了聯系。那塊地盤之后仍然獨立堅守了幾十年,可惜最終還是被人搶走了。
再說回鵝毛國。
所以,除了殖民思維不同之外,影響領土擴張還有距離遠近、富庶程度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西伯利亞離著鵝毛核心區也遠,但是,那邊苦寒之地有啥啊讓你帶一票人去獨立建國你都不愿意。要那虛名有毛用。
比如大明那些藩王們,連河套和甘肅那邊都不愿去,有的連山西、河南都嫌窮不愿去。就算皇帝開恩,讓他們去西伯利亞另立一國當皇帝,狗都不去。
美洲就不同了,自然條件好太多了,甚至比本土都好。加上遠離宗主國,時間一長,當地利益團體自然就開始有想法了。
鵝毛能擴張的最后一個原因,在于它是半個毆洲國家。這意味著它能更早接觸西方先進的東西,更早西化攀科技。所以能在未來面對英法工業國的時候可以保住自己手上的東西不被搶走。
奧思曼和清朝就是吃虧在這上面。不與時俱進,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從鵝毛的經歷看,不是問題。反倒因此可以調集更多資源進行分配,戰時也沒人拉后腿。這方面的反例就是波藍,因為王權太弱,貴族做大,所以地盤越打越小,最后給三家瓜分了。
而且彼得一世大帝的殘暴人人皆知。為了讓國家工商業發展并西化,他瘋狂地增加了這個國家的稅收,以至于民眾甚至要為了眼珠的顏色納稅。
然而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通過大北方戰爭為俄毛國掠奪的土地,他死后不但沒有被視為暴君,反而得到了各階層俄毛人的尊敬。
“彼得是名副其實地堪稱為大帝的非凡男子漢。”
“彼得大帝不僅是我國歷史上、而且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是召喚我們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毛的身體中注入生氣勃勃的精神的尚帝。”
連馬大胡子都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毛國的野蠻。”
恩大胡子說“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偉人。”
還有反對紗皇農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進思想的啟蒙者、被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毛人應當是彼得大帝那樣的愛國主義者。”
所以,李自成的皇權大順國沒有問題,不影響開疆拓土。
但是,領土隔著統治中心太遠,距離就是個大問題了。那樣難以發揮有效統治力。西伯利亞、夾拿大等地除外,當前畢竟是沒人要的地方。
所以,面對將來要開拓的毆洲、飛洲、米洲、奧洲、南洋等處,李自成也只能下放一部分權利,給那些殖民地留些自治權。那邊能維持著一種藩屬國的狀態就不錯了。
而且,李自成下放的權利又跟毆洲那些殖民強國不同。
老李不會讓資本坐大。
他要開啟工業革命的同時,還不走毆洲那種資奔道路。
這樣一來,大順國的立國之基就明確了。
大順朝廷掌控、主導一切,私人資奔有限發展,資奔市場只有有限的自由。
所以,搶占重要殖民地時,李自成就不會簡單的發放個許可證,隨便讓人成立個東米洲公司就去自己打拼。
他會以朝廷的名義派出龐大的支援力量,包括軍隊、錢糧、物資、人才等等,全方位的扶持。
李自成結合前后歷史教訓,博采東西之長,得出將來大順國的制度就是,國家那啥。
在一定時間內,也可以看成是帝國和軍國兩種主義同行的巨無霸。
整個世界都會在大順腳下顫抖
哭泣吧,跪畜們
李自成不是全才,甚至暫時連個知縣之才都不一定具備。
人都有缺點,不可能永遠英明正確。所以,有必要設置個糾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