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其臻,字載馳,蘇州人士,出生宦門,自幼聰敏好學,十八歲考中探花。未經銓選便由圣上欽點為翰林院編修,是曾被朝中一直看好的后浪。
豈料四年前其父暴病亡故,他返鄉丁憂,制滿回吏部報到,其時翰林院編制已滿,只能去地方任職,慶德帝憐才,授意吏部任命他為宛平縣令。
宛平縣是京縣,縣令官階為正六品,比地方縣令高出兩級,但在冠蓋云集的京師,也只是個受氣受累的芝麻官。
就拿眼前這樁差事來說吧。本朝是“一府兩縣”掌京畿,即順天府和大興、宛平二縣同城治理。衙門都設在鼓樓前的帽兒胡同,府衙居中,兩座縣衙分列左右。
京城以皇宮午門至玄武門南北延伸為中軸線,東側屬于大興縣,西側屬于宛平縣。百姓戲稱“皇帝上朝坐殿時,一半屁股在大興縣,一半屁股在宛平縣。
京城里官多,管事的也多。單說社會治理方面,除順天府外,還有五城兵馬司、五城巡城御史協助維持治安。東廠和錦衣衛負責巡查捕盜,訪詰奸宄。
順天鄉試舞弊是欽定要案,抓捕嫌犯這種能立功露臉的好差事按說落不到蕭其臻手里。所謂“好事不上門,上門無好事”,他接到上峰命令時就把這層關系想明白了。
那溫霄寒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督主張選志為自家金孫延聘的西賓1,
張公公不發話,滿朝文武誰敢去揭他的面子,就是錦衣衛的大小頭目也都作壁上觀,等著別人去觸霉頭。
蕭其臻不是怕事的主,剛出仕時就敢上書彈劾在民間為非作歹的宦官,十
年過去,處事沉穩許多,耿介習性卻分毫未減。若換了旁人,任是皇親國戚他也公事公辦,只因自身也與這溫霄寒有些瓜葛,執法時不能太過冷硬。
溫霄寒,字晴云,現年二十三歲,籍貫成都,四年前來京游歷。
適逢許太后與樂康大長公主出資捐建的安國寺竣工,寺廟恢弘壯麗,朝野上下引為勝景。
樂康大長公主甚為自得,進而大張旗鼓宴請京中文士,命群彥2為寺廟獻詞作序。
那溫霄寒也在席間,當場揮毫千言敬上。一篇長賦寫得是滿紙琳瑯,字字珠璣。大長公主看后拍案叫絕,再命他做七言律詩一首一并呈獻許太后。
許太后覽卷大喜,不禁矢口贊嘆“此子筆觸磅礴奔騰,曲折處又縱橫斑斕,跌宕奇絕,真當世相如也。”
此言傳至民間,轟動京師文苑,溫霄寒轉眼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躍身為大紅大紫的文壇新秀。
因他是成都人,身形頎立,相貌俊美,與司馬相如同鄉同類,人們也就領太后懿旨,稱他“當世相如”了。
各路名流趨之若鶩,他本人長袖善舞,與三教九流都能相投,不過功名心極淡,自稱三十歲前只想領略風物,徜徉煙霞,仕途一事等過后再說。
蕭其臻不善交際,不趨炎熱,原本難有機會與此種人結交。去年他回京就任宛平縣令后常來往的只有當日詞林3中的后輩好友柳堯章。
柳堯章,字叔端,家中歷代書香,年齒小蕭其臻兩歲,比他晚一科進仕,卻是那一科的狀元,之后也得玉堂金馬4,時人稱他和蕭其臻為“詞林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