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傳開,京師大震。
張欽手下的十萬叛軍尚不足懼,真正的威脅是安臘塔汗。
此人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后裔,十年前成為韃靼右翼首領,手下有五十萬人馬,從開平衛到泰寧衛以北的數千里草原都是他的勢力范圍。
先帝時期蒙古三部長期爭斗,放松了對本朝邊境的滋擾,兩國雖時有小摩擦,也還能維持大致的和平。
安臘塔汗統一蒙古右翼后,加緊了南侵的步伐,幾乎每隔兩三年邊境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戰事,雙方死傷都很慘重。
距離上次交鋒又過了三年,安臘塔汗時刻不忘卷土重來。認為這次張欽造反是天賜良機,悍然派兵響應。
此刻十萬蒙古鐵騎正在達里泊湖畔集結,準備進襲宣府。
朝野上下如臨大敵,慶德帝急召群臣商議對策。各部司官員紛紛上書,舉薦平叛保國的將領,貢獻戰術戰略。
內閣從數以千計的奏疏中統計出一項明智的提案建議朝廷派使節與安臘塔汗議和,避免兩線作戰,同時挫傷叛軍銳氣。
提出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只一人奮勇自薦為和談使節。
上書人是正議大夫溫霄寒。
這十余年來朝廷曾數次派人去與安臘塔汗和談,要么收效甚微,要么無功而返,因此人人都知道議和是份風險極大的苦差,況且當前戰火已燃,談判失敗將付出比平常更慘重的代價,豈止丟官,更將喪命。
這種人人倡議又人人退卻的情況下,挺身而出的那個人自然倍受重視。
慶德帝命閣臣們在文淵閣召見溫霄寒,讓他介紹具體的和談方案,再加以評估。
當日辰時,柳竹秋走進午門。
這是她第二次入宮,上次隨一群鶯鶯燕燕的少女來陪太后消遣娛樂。這次做為朝臣,肩負救國重任,身系萬眾期望。
她感覺自己像一輪明月,爬過重重云霧,正逐漸邁入中天,終于能向世界宣示光芒。
首輔孟亭元帶領陳良機等五位輔臣接見了她。
這些老先生處事穩重,喜怒不形于色,內心對她的看法褒貶不一,外表都展現出不溫不火的和藹。
雙方見禮后孟亭元率先發問“晴云,安臘塔汗與本朝長期交兵,虎狼之心十年如一日,你如何斷定他肯接受和談”
柳竹秋說“這次與以往不同,張欽和翁子壯二人屠殺韃靼平民冒功邀賞,我朝懲治這二人是在為死難的韃靼人雪冤。下官認為安臘塔汗尚不知道此事,若得知我朝是為了替他的族人報仇才導致張欽翁子壯謀反,他再與仇人結盟攻打我們就不合道義了。再有,韃靼人生活離不開漢族的茶葉、鹽、布帛等手工制品,他們以游牧為生,只需要能放羊牧馬的草原,攻占土地并不是他們的目的。安臘塔汗連年發兵攻打我國,所求的不過是財富,只要開出適當的條件滿足其需求,想來不難打動他們。”
孟亭元目視其他閣臣,收到他的暗示,陳良機接著問“溫霄寒,我朝曾多次派人去與安臘塔汗和談,提的條件與你此刻說的差不多,怎奈他貪得無厭,都不肯接受啊。”
柳竹秋沉著釋疑“安臘塔汗兵強馬壯,野心勃勃,當年自負武勇,以為能憑戰爭攫取更多利益,但他先后幾次與我方交戰都未有寸進,尤其在三年前康保商都的兩場戰役中傷亡慘重。古人云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有了那些教訓做參考,如今的安臘塔汗想必已經清楚我朝的邊防是難以輕易撼動的,愿意冷靜處理兩國關系了。下官還有兩項建議,能確保他接受和談。”
其一、讓朝廷授予安臘塔汗韃靼王的稱號。
理由是韃靼內部仍存在權利爭斗,假如中國皇帝承認安臘塔汗的首領地位,將有助于他鞏固在草原的地位和勢力,相信他不會拒絕。
其二、安臘塔汗去年迎娶了瓦剌部首領折哈吉的女兒金氏。
據聞此女聰慧過人,喜讀漢書,常與漢人來往,在草原各部中廣有人望,深受安臘塔汗敬愛。若取得金氏的協助,和談將有望成功。
刑部尚書吉慶文聽到這兒大為不屑“區區一個婦人豈能干預國政”
他這純是閉目塞聽之言,柳竹秋矜持解釋“吉閣老有所不知,他們蒙古人雖是一夫多妻制,但女子地位自古極高,能主持家庭內外事務,在父母死后與兄弟平分遺產,也能隨意挑選丈夫,婚后還可自由離異。這些還只是普通女子享受的權益,蒙古的貴族女性擁有自己的土地、軍隊和臣民,可與男子一起參政議政,那金氏作為安臘塔汗的妻子在國政外交上都有決策權。”
吉慶文嗔她胡說,禮部尚書以打圓場的方式作證“他說的確有其事,胡虜不懂綱常禮教,胡女喪夫后嫁給大伯小叔子,甚至繼子都是常事,不能與我禮儀之邦相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