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客廳相隔不到兩百米的廂房內,李明遠手中拿著軍事情報司搜集的德國軍官代表團成員的情報。
“戈特里布·馮·黑澤勒,普魯士容克貴族,生于1836年,作戰謹慎、恪守普魯士軍官傳統,參加過1864普丹戰爭、1866普奧戰爭、1870普法戰爭,1877年升任德國總參謀上校軍官,負責德意志軍史研究。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1849生于薩克森維騰貝格,自小跟隨騎兵軍官出身的祖父學習馬術,1869年參軍,加入普魯士“死亡輕騎兵”部隊,普法戰爭期間因功榮升少尉,1876年晉升中尉,1878年晉升上尉。是一名優秀的騎兵軍官。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1843年出生于東普魯士容克地主家庭,兩歲時家道中落,家中土地被變賣,六歲時父親病死在軍中,18歲參軍加入普魯士第41步兵團服役,1871年以中尉軍銜調入普魯士總參謀部服役,1876年因與德國軍官團觀念不符,被趕出總參謀部,1878年晉升上尉軍銜。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軍事技能優秀,具有獨特的大局觀念,據傳得到老毛奇看重。……”
看完十多名德國軍官的情報介紹,李明遠發現其中有好幾個未來有名的德國陸軍將領。
“戈特里布·馮·黑澤勒伯爵,德國陸軍元帥,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崩潰后,自殺身亡。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一戰中多次擊敗俄國部隊,是著名的機動作戰將領。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1883年任駐奧斯曼軍官代表,主持了奧斯曼陸軍的改革,將落后的奧斯曼陸軍改編為一支近代化的軍隊,1897年,指揮訓練的奧斯曼軍隊擊敗了希臘部隊,是一位軍事、政治大局觀俱全的戰略大師。
瑞摩斯·馮·沃爾希,1916年6月,擊敗了俄軍在俄羅斯中部發動的布魯希洛夫攻勢。一戰時期,德國東線重要將領。
赫爾曼馮艾希霍恩,一戰炮兵名將…………”
從1870年到1918年近五十年時間,德意志第二帝國涌現出許多杰出的軍事將領,李明遠從駐漢國軍官代表團中的五名未來名將,就可以看出德國軍事底蘊的雄厚。
五名具有名將潛質的德國軍官都是陸軍軍官學校需要的優秀教官,不過和其它四人相比,李明遠更欣賞與傳統普魯士軍官不同的科爾瑪·馮·德·戈爾茨。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擅長從國家利益和戰略角度思考軍事問題,在奧斯曼帝國期間,科爾瑪·馮·德·戈爾茨利用掌握的德國武器進口的控制權拒絕了一切的腐敗拉攏,成功勸說奧斯曼蘇丹按照他制定的方案培訓軍隊,為近代土耳其共和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軍官。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更是一名出色的戰略理論家,從奧斯曼回國后,他親自編纂了一本名叫《武裝的人民》的軍事著作,就國家總體戰、戰事生產等一系列政策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武裝的人民》一書開創了人民戰爭的理念,被后來的德意志第三帝國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提供了理論依據,受到希特勒、斯大林等領袖級人物的認可。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在普法戰爭后便開始思考德國如何應付與法國間的大決戰,而南美漢國的異軍突起,李明遠根據后世影響采取的三位一體的全民動員體制很可能引起了他的興趣,使其產生了親在抵達南美考察借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