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與兩人的談話,陸榮廷正在視察士兵戰術演練的時候,遇到了專程趕來傳遞消息的團部衛兵。
“唐司長?應該是陸軍參謀總部電報司司長唐元湛。”
陸榮廷回想著部隊近來的情況,猜測到來人的身份。
“走,回團部看看唐司長給咱們帶來了什么好東西。”
陸榮廷邁開腳步,和衛兵一同往六師二團指揮部方向走去。…………
電報最早發明于1837年,
首條真正投入使用營運的電報線路于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它是大西方鐵路(greatwesternrailway)裝設在兩個車站之間作通訊之用。這條線路長13英里,屬指針式設計,由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wheastone)及威廉·庫克(williamcooke)發明。兩人并為發明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在美國,薩繆爾·摩爾斯在接近同一時間同時發明了電報,并在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爾斯還發展出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以便拍發的方法,稱為摩斯電碼。
有線電報發明后的第二年,即1838年,科學家戴維發明了第一臺實用的化學電報機,在自動電報的方向上邁出了第一步。這臺電報機是用帶電的針與經過化學處理的靠時鐘機構轉動的紙卷相接觸來收發電報的。
它在倫敦公開展出了數月之久,此后,這位發明者由于資金上的困難被迫放棄他的工作而移居澳大利亞。貝恩采用了他的想法,并于1864年獲得了一項關于一種自動發報裝置的專利,在這種裝置中,穿孔紙帶被送人一個發報機構中,而信息則在線路遠端由一臺化學記錄儀記錄下來。在當時,已演示了每小時傳送多達400份電文的實驗,
但由于某些難以確定的原因,這些嘗試以及這項發明被放棄了。其他一些開發者獲得了關于上述裝置的改進型的專利,但是沒有一個取得真正的成功。
然而,用穿孔紙帶來操作自動電報機的方式卻被采用了,例如惠斯通自動電報系統,這一系統于同年為電動電報公司所采用。人們發現,在大約280英里長的線路上,它每分鐘能處理55--80個字碼,具體數目取決于所用導線的截面積。
到1879年,由于結構上的改進,結果在最佳條件下,對于同樣的距離已達到每分鐘至少能處理200個字碼的速度。到這時,大約已經有170部這樣的設備投入了運行。惠斯通的發明所依據的原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