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37年第一臺電報機被發明出來,經過半個世紀發展,自動化學發報機、海底電纜發報機相繼普及,世界各國因為有限電報的聯系,彼此間的信息交流變得更加方便、緊密。
在歐洲,英國人建造了總計近十萬公里長的電纜線路,而在遠東,正在進行洋務運動的中原地區,電報總線路長度也達到了一萬公里。
有限電報成了世界各國的主流信息傳播方式,而在南美本土,漢國的有限電報鋪設長度達到1.4萬公里,電報線路連接到每個州府城市后,在1888年,停止了擴建,因為這一年,漢國在無限電報研發領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雖然在原有歷史進程中,無線電通信和各種電子設備的巨大發展是20世紀的一個特征,但值得指出的是,電磁輻射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部分在1900年以前就完成了,而且早在1880年代,便有歐洲科學家用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的可應用性。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體系的一個必然結是,“波“可由一次電擾動產生,它與光波類似,并且以相同于光波的速度傳播。事實上,麥克斯韋把光波也看作是電磁波。
赫茲則致力于用實驗來證實這一預言,他在1887年證實了輻射的存在,還測定了它的許多特性。他的發射機是一種電火花振蕩器,有兩塊金屬板,分別起請振器和!天線的作用,他的接收機也具有類似的構造。如果接收電路的一個小間隙中出現了電火花,就表明接收機已經收到了由發射機輻射出來的電磁波。
赫茲系統所用的波長約24厘米,因此他能演示電磁輻的“光“特性。雖然赫茲的發現和他的實驗裝置沒有立即取得巨大的發展,但他的成果并沒有全部被忽視,反而因為漢國在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中的提前重視,使得赫茲的理論在南美本土得到了實踐性突破和應用。
例如,在1885年,漢國留洋科研工作者梁金榮在長安借助皇家科學院外籍科學家盧瑟福發明的一種新型檢波器,成功地將信號發射到0.7公里遠的地方。
1886年,另一位任職皇家科學院的外籍專家洛奇,發明了將一種感應線圈作為調諧電諧振器的工具的方法,并且在同年七月發明了無線電波的金屬粉末檢波器。
梁金榮、盧瑟福、洛奇三人的發明與研究成果,為無線電報的出現,奠定了技術基礎。
1887年2月,漢國本土科研專家唐元湛完成了無線電報運行的第一次的實驗,并且取得了成功。通過下苦功夫專研李明遠提供的有關無線電報通信的粗略理論部分技術思路,
在1887年6月,他開發了波長遠比赫茲所發現的波長要長的無線電傳播技術。他最先證實,在300--3000米數量級的波長遠比短波更適用于通信。因為短波的劣勢,直到20世紀20年代,采用了相對靈敏的電子檢波器,波長在10-100米的短波遠距離信號傳輸才成為可能。而赫茲所用的短波波長,直到更近的年代才被有效地利用。
和赫茲發現的短波相比,使用300—3000米數量級的波長作為傳播信號后,在半年之內,信號傳遞的距離快速由0.7公里,增加至20公里,而在1888年6月份,無線電報信號傳播距離突破90公里,在最成功的一次實驗中,達到了107公里。(真實歷史上,最早將無線電報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是馬可尼,他在1895年將無線信號傳輸到1.6公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