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德國:各式艦船72艘,總噸位19萬噸。
5、美國:總排水量為122萬噸,其中含3艘輕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3艘非裝甲巡洋艦、6艘鋼制炮艇、3艘重裝甲巡洋艦和幾艘低舷鐵甲艦,一艘通報艦;
第六奧匈帝國總噸位97萬噸,多數為排水量兩千至三千噸老式鐵甲艦。
第七漢國總噸位78萬噸,排水量2000噸以上主力鐵甲艦11艘,
分別為2艘排水量8500噸級朝陽級,
2艘3500噸級先鋒級裝甲巡洋艦,
2艘排水量3200噸級勝利級巡洋艦,
2艘排水量2400噸級揚武級穹頂裝甲巡洋艦,
2艘俘虜自巴西共和海軍排水量5000噸級的裝甲巡洋艦。
1艘俘虜自巴西共和國海軍3000噸級巡洋艦。
在主力鐵甲艦數量和性能方面,漢國與美國差距進一步縮小,也是20年來,漢國海軍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
俘虜自巴西共和國艦船的加入,增強了漢國海軍的實力,增加了對抗美國艦隊的勝算,同樣也助長了海軍將領擴大海軍規模的雄心。
一批批擁有英國、德國留學經歷的海軍少壯派軍官,被調派至俘虜的巴西共和國艦船上,配合部分被俘虜的原巴西海軍船員,進行緊張的磨合和適應。
吳中海戰結束兩個月,漢國海軍編制人員增長4000人,
水面艦艇人員增長至8000人,海軍陸戰隊增長至7000人,海島、基地守備和配屬部隊增長至8500人,海軍總兵力達到24萬。
同時,考慮到1890年12月,將有2艘排水量5600噸級鐵甲艦加入艦隊服役,海軍方面計劃繼續招收3000名兵員,用于新軍艦人員配置和后續海軍艦船人員增補。
海軍方面敢于增加人員編制的底氣和原因在于。
一,擠占海軍經費和人員編制的遠洋移民運輸,早在多年前便扭虧為盈,化工、機械、電力等輸血行業,也變成了創收行業,持續為本土政府帶來稅收收益。
二移民潮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勞動力,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移民創造的收益,遠高于移民運輸、安置費用。
三對外商業利益維護以及對美海軍態勢均衡的需要,漢國工商業蔓延至歐洲、遠東、非洲、南美洲北部、北美洲南部等地區,為維護漢國的海外利益,一定的海軍實力必不可少,同時,為應對漢美軍事沖突,保持海軍對本土沿海地區制海權的爭奪,海軍建設速度需要同步加速。
出于國際局勢變化以及國家安全需要,海軍先一步開啟擴軍行動,戰爭結束之后,陸軍也將迎來新一輪擴軍潮。
為迎接新一輪挑戰的到來,漢國陸海軍皆在進行緊鑼密鼓的應對和部署,而作為巴拉圭戰事的擴大與蔓延,美國介入戰事的決心和舉動,也越來越明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