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他還覺得鄭璞與關興修繕防御工事的行為,乃是欲蓋彌彰。
關中決戰干系到漢魏兩國的國運,逆蜀哪有不救援之理
在結合彼疤璞以奇謀策算著稱,令他覺得鄭璞與關興的不尋常乃是在迷惑胡質等人,實際上已然分兵給予逆蜀丞相,已然踏上進入關中救援的道路了
因而,他覺得時不我待
如若不能趕在逆蜀援兵進入關中之前,將魏延部擊敗或者擊退、取得戰場之上的先機優勢,那么,魏國在此番決戰中的最好結果乃是無功而返了。
而最壞的結果嘛
母庸贅言。
帶著這種覺悟以及心焦,他刻不容緩的與魏延部在野外展開鏖戰。
且還是不吝披甲親自至戰線百步鼓舞士氣、宣告不破敵誓不罷兵的決絕。
然而,可惜了。
戰況不會因為他個人的信念而發生變故。
隨他而來的四萬雒陽中軍雖然戰力超群、且悍不畏死,其余被裹挾而戰的兩萬雍涼兵馬同樣奮發了勇烈,但卻無法撼動魏延部的戰線。
兩軍鏖戰了五日,每一日都是從清晨戰到黃昏,各自都死傷了無數士卒,然而勝負的天平仍沒有發生傾斜。
不過,不分伯仲的戰況,卻是令司馬懿心中的焦慮緩解了不少。
并非是他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抑或者是有了破敵之策;而是秦朗那邊也迎來了很激烈的交戰、彼此的傷亡同樣差不多。
也就是說,此戰變成了一場人命的消耗戰。
依照著如此情況發展下去,此戰會以雙方兩敗俱傷、彼此死傷過于巨大而各自罷兵。
哪怕逆蜀丞相從東三郡趕來關中增援了,亦會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攻打長安城、席卷關中了。
而如此,就是讓魏國立在了不敗之地。
拼士卒消耗嘛,人口稠密的魏國喜聞樂見,且會不勝而勝
當然了,在焦慮稍微緩解的同時,另一縷不安又慢慢的縈繞在了司馬懿的心頭上。
以他之智,不難察覺漢軍的反常。
以常理而言,地小民寡的逆蜀是不會陷入這種消耗戰的。
為何此番彼等在戰事僵持的時候、勝負尚無法判定的時候,仍繼續與魏國拼消耗呢
莫非,彼有后手
這個推斷,令司馬懿迅速將出兵以來的細節皆細數了一番。
但卻沒有發現己軍有疏漏之處。
因而,他唯有將緣由歸在了魏延的性情之上。
魏國所有將率都對魏延的用兵風格不陌生,知道彼素來剛勐、崇尚一往無前。
或許,乃是在逆蜀丞相尚未趕來關中之前,無人約束的他急于求成罷
畢竟,彼乃將率,一直戍守在外的將率,而并非居廟堂之上的公卿,不會有如廟堂公卿顧念全局的思慮。
這種推斷,不止縈繞在司馬懿心中,同樣來自魏軍幕僚的諫言。
所以,雙方全力以赴、皆不留余力的拼消耗仍在繼續著。
所以,魏軍的結局就無法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