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與鄭璞對關中戰事的必勝把握,魏延預留奠定勝局的破敵之刃,一直藏匿在北地郡涇水河谷漆縣的的兩萬將士。
這兩萬將士,除卻了王平本部四千人外,尚有昔日鄭璞、關興、句扶與柳隱等人歸來成都參與伐吳之戰時,留在關中的本部
而此時,句扶與柳隱在擊潰江東兵馬后,就已悄然趕回來了北地。
大漢北伐各部,除卻如今歸姜維督領的虎步軍外,戰力當以王平督領的無當飛軍、句扶督領的板楯蠻為最。
在沒有從丞相中軍分出來之前,就常常任蹈陣前鋒。
是故,丞相與鄭璞在籌畫關中決戰時,同樣將他們當作了勝負手;以王平為督將,領他們充當奇兵,在魏延與吳班以及姜維將逆魏大軍牽制住時,一舉殺來奠定勝局。
在謀畫之初,許多人都以為擔當此重任的將率,當以姜維最佳。
就連王平本人都婉言做辭,聲稱軍中許多將率都比自身更勝任,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請丞相另擇主將,他甘愿為前驅。
但鄭璞力薦之。
且聲稱主將若是以姜維擔任,恐會導致功敗垂成
如此言論,令所有人皆詫異莫名。
不管是以往的戰績還是個人將略推斷,姜維怎能居王平之后呢
但丞相對此深以為然。
而姜維同樣力辭,附議鄭璞之斷。
緣由,正是他這些年戰績太過于耀眼了,逆魏對他的防備必然不會松懈。
若是他趕去漆縣督領這部決勝之軍,必然也會將逆魏斥候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亦會令逆魏發掘漢軍藏匿兵力在此了
屆時,莫說如期作為奇兵奠定勝局了,彼逆魏司馬懿能否發起關中決戰都在兩可之間。
而以王平為督將,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王平此些年幾乎都是隸屬于丞相的中軍,分出來以后亦不曾以主將身份督領過多部兵馬鏖戰的經歷,在逆魏的眼中,他僅是一個將略堪堪可用的將率。
尤其是關東士人對邊陲之人、蠻夷部落抱有鄙夷觀念。
最早作為隨著巴郡七姓夷王杜濩的扈從、識字不滿十的王平,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一介莽夫,沖鋒陷陣之能有余,若作為督將則才能不足。
無需多防備。
不過,出于謹慎考慮,司馬懿在出兵之前還稍微防備了下。
在留下戍守長安以及護衛大軍糧道的萬余戎兵中,他特地分出了三千兵馬趕赴谷口,歸以四千將士戍守涇水河谷的部將王頎節制,以防漢軍在隴東的兵馬南下侵擾。
當然了,增加了三千兵馬的王頎,在漢軍面前仍是螳臂當車。
當魏延、吳班以及姜維督兵與魏軍在右扶風鏖戰得如火如荼之時,王平部兩萬精銳與張嶷以及劉忠部的近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只用了半日的時間便沖破了王頎的塞道,順利穿行過了涇水河谷。速度之快,連護大軍糧道的孫禮部都來不及聚攏兵馬阻攔,就被張嶷與劉忠兩部殺到了眼前。
本部僅剩五千余淮南精銳的孫禮,兵力不集中且是倉促迎戰,徑直被漢軍席卷而過。
成為了關中戰事首個居將軍號的將率。
嗯,王頎沒有死。
漢軍沖破阻攔、順利穿行涇水河谷后,便對他不屑一顧,徑直引兵南下了。
猶如斬殺他以及俘虜他麾下將士不算戰功一樣。
但王頎知道,漢軍之所以放棄攻滅他本部這樣唾手可得的戰功,乃是因為有更大的功績等他們他們想趕在司馬懿得悉消息之前,以突如其來的奇襲將魏國主力一舉擊潰
因而,王頎目睹漢軍浩蕩南下的背影,在收攏殘軍歸去長安之時,亦不忘立即派遣出了十余波信使趕去汧水河谷給司馬懿示警。
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