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老爺子也不是沒想過親自去久安城確認一番,那傳說中大權在握的洛軍師到底與他們家有沒有關系,但是,家里內部先出了問題。
多年來,為了供洛青軒讀書,一大家子不僅辛勤勞動,還借了不少外債,如今洛青軒沒了,但家中借的債務還未還完,生活的重擔壓在一家人身上。
先前“洛青軒”還在的時候,享受著家中有舉人老爺帶來的實惠,一大家子沒人提過分家這事,但現在洛青軒“沒”了,除了洛青軒與洛小小的父母,洛老爺子其他兩個兒子和妻兒可不愿意繼續陪著一起還債,于是他們提出了分家。
洛老爺子的傷勢還沒有養好,需要人手照顧,洛父一輩子靠老爹靠兒子,更是不想辛勞還什么銀子,他們都不想分家。但是另外兩兄弟,洛老二和洛老三想到這么多年來洛青軒占用家中最多的資源,好不容易等到他們能跟著享福的時候,啪的一下,美夢破裂,希望沒了,自然不肯再跟著受罪。
洛老二和洛老三兄弟倆堅決表示,他們不問洛父要錢已經很夠意思了,絕不愿意再負擔任何債務,堅持要分家。
為了分家這事,洛家一大家子鬧得很難看,鬧得村里甚至縣城里都聽說了這事,最后的最后,家還是分了。
洛老爺子老兩口跟著老大洛父,家中還欠的二十多兩外債也全部落到洛父一家身上,其他兄弟兩家各分走三成的土地和一些生活用品,院中的四間房一家一間,就這么徹底分了家。
因為分家的時候傷了感情,明明住得很近,卻幾乎沒什么交流。
分家之后,洛父每日都埋頭干活,完全沒心力去管遠在久安城的洛軍師。
其實,洛父是最不相信洛軍師是洛小小的人,尤其是洛父聽著那些跟著定王府派來的指導一起干活的村民每日夸著“洛軍師厲害”、“洛軍師大善”的夸贊,根本不往自家女兒身上聯想。
洛老爺子自受傷之后,從家里的大家長變成備受嫌棄的累贅,原本唯唯諾諾的大兒子現在時常沖著他大呼小叫,漸漸的也就放棄了奢望,不再提去見識見識洛軍師的事。
于是,洛年年在久安城高調搞事,洛家毫無所覺的守著他們的苦日子。
就在久安府上下一心的辛勞努力,一日一日的變化中,久安城先迎來了夏收。
收獲的大量糧食立刻緩解了定王府的壓力,不必再遠遠的采買糧食運送回久安。
久安府改革的初期,改革能推進靠的就是洛年年毫不客氣的“散盡家財”,方方面面都需要先行投入才有機會發展,最簡單的,手里沒有糧食就招不到干活的人,沒人愿意餓著肚子好好干活,看不到好處和希望,干活的人也不會盡心盡力。
好在定王府搜刮了整個蠻族的財富,好歹將洛年年激進的改革維持下來,終于迎來了第一波真正的收獲。
夏收之后,整個久安府都感受到了豐收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