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憶說道:“這就是下酒的,下飯的我以后再琢磨其他配料。”
外隊人好奇,問什么涼菜好吃。
民兵隊這群人除了能打架就是一個能吹牛,何況王憶做的辣鹵海鮮涼菜確實好吃。
不過他們把味道說的神乎其神,人家外隊人反而不信了。
王憶不在乎他們信不信,這些人不是他的目標客戶。
外隊人實際上對海鮮涼菜也不感興趣,海貨誰不是吃膩了?好吃能有多好吃?
他們關心三片紅。
有人來問:“王老師,你們隊里有三片紅賣?我們外隊的能來買嗎?”
王憶一想。
這生意可以做。
玉騰龍酒店當時讓人給坑的挺慘,以‘合規警服’的名義買了五百套衣服,現在全在王憶手里。
島上成年人不多,一人一套的話那五百套差不多有盈余,這樣可以把盈余的賣給外隊。
當然賣給外隊就不是五塊六塊這個價格了。
而且還得好好處理,畢竟名義上這是人家城里支援他們生產隊的農裝,他要是轉手賣掉這可就是標準的低買高賣、投機倒把了。
于是他先拒絕了,說:“衣服沒幾件,我們隊里都未必夠賣,這樣,要是夠多的話我讓大膽聯系你,給你留一身。”
外隊的民兵不甘心卻也沒辦法。
對于他們這些沒能當上兵又向往當兵的人來說,能穿上一身仿三片紅那是無上的榮耀。
就像王祥海傍晚說的。
他們這些人都經歷過以前城里單位、學校動不動組織工人干部和學生進行拉練的場景,當時隊伍清一色是三片紅,某種意義上來說三片紅是根正苗紅的證明也是城里身份的證明。
漁家的漢子是相當眼饞這種身份的。
三片紅在外島從未出售過,漁家漢子除非是從城里親戚手里得到人家穿舊了不要的衣服,否則搞不到三片紅。
而六七十年代日子過的太艱難,鄉下城里都艱難,所以城里人也輕易不會把衣裳送人,除非是破損厲害的。
與三片紅一樣的還有王憶曾經在收購站買到的一個破皮包,黑色帶黃色‘滬都’字樣的老式皮包,這種皮包在改革開放之前是各家單位發的福利品,外島漁家也接觸不到。
這就導致一旦有人家能搞到一件皮包會萬分得意,大膽就曾經得到過這樣一個舊皮包,那時候他只要去公社、去縣里就會提著。
破了不要緊,補一補。
直到現在被提的散片了也沒舍得扔,修補了現在給王狀元當書包呢。
碼頭上的話題更簡單,就圍繞著三片紅在展開,來的外隊人一個個的試著穿這衣服然后互相評頭論足,王憶參與不進去,便領著老黃撤了。
還不如聽老爺子們講古呢,聽聽剛解放后的往事也挺有意思。
第二天上課前,王東峰來找他報道,他以后跟著王憶學調涼菜。
王向紅也來了,問王憶今天社隊企業正式開工了要怎么安排。
王憶便說道:“我已經把調料都調好了,讓峰子先跟紅梅主任她們一起處理海貨,處理順序我都安排給紅梅主任了,海貨送過來我領著他按照重量來配比然后腌起來。”
“有些海鮮涼菜要多腌些時間入入味,有些要現拌現吃保持新鮮,我上午拌前一種,下午拌后一種,傍晚去縣里鐵具廠門口擺攤。”
一聽他已經做好安排了,王向紅便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