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緣斜桁帆是風帆動力的最高技術成果,只不過,它有些生不逢時。當上緣斜桁帆發展到巔峰的時候,時間已經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了。
而到了這個時候,蒸汽機技術早就成熟了,甚至連蒸汽輪機都出現了。上緣斜桁帆在20世紀初,主要被應用到了飛剪船上。畢竟,風帆動力不需要搭載燃煤,多經濟啊,還能節省運貨空間。另外,飛剪船的航速,在20世紀初,也不比普通的蒸汽機商船慢
可是,之后出現的一系列事故,讓帆船蒙上了陰影。加上更加先進高效的柴油機的出現,最終讓上緣斜桁帆驅動的飛剪船,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么,是什么樣的事故呢原來,20世紀初制造的10艘6桅和6桅以上的斯庫納帆船使用上緣斜桁帆的飛剪船,沉了好幾艘,包括之前說的那艘倒霉的“懷俄明號”萬噸級飛剪船
然后,人們就被這高事故率給嚇壞了,最終放棄了使用上緣斜桁帆的飛剪船。但馬林讀過歷史,知道這事真不能怪上緣斜桁帆不好。而是,多桅的上緣斜桁帆和飛剪船不搭配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馬林認為,飛剪船太“瘦”了。其高達6比1甚至更高的長寬比,使得飛剪船船身極為“瘦弱”。而太瘦的船,帶來的危險就是很容易側翻。就像身體單薄的人容易被人推倒,甚至被風吹倒一樣。
而上緣斜桁帆是屬于縱帆,借用的多半是側面風。但側面來風,在推動船只向前的同時,也會同時推著帆船向側面傾斜
若是風力小點還好,但若是遇上大風暴,有著高達6個上緣斜桁帆縱帆的“瘦削”的飛剪船,自然非常容易側翻了
而且,這種斯庫納六桅飛剪船的運氣很不好。為啥因為就在他們退出歷史舞臺后不久,一種叫“減搖鰭”的技術出現并投入了應用
減搖鰭是啥就是給船體水下部分安裝人造的“魚翅”,好讓船體保證更好的平衡性。現代戰艦,其實“瘦弱”程度不亞于飛剪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052d”驅逐艦,長157米,寬19米,長寬比高達826,速度也比飛剪船快了一倍。可是,現代戰艦為啥不翻船啊因為它們都安了“人工魚翅”減搖鰭啊。而且,不止安了一對,而是多對
如此,即使速度高達三十多節,現代戰艦依然如老司機駕駛一般那么穩
而六桅飛剪船,就特么在減搖鰭技術成熟并投入應用之前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說很是可惜。要是安上幾對“魚翅”,也不至于10艘沉了好幾艘
而且,上緣斜桁帆也沒就此淘汰,而是被現代帆船繼續保留了。只不過,現代帆船多半是小型帆船,單桅的,主要用于帆船運動。馬林前世看到過的那些現代帆船,基本上都是用上緣斜桁帆,然后前面還放一個兜風的軟副帆,把風力利用到了極致
那么,上緣斜桁帆是怎么來的呢馬林前世讀過航海方面的歷史,那上面是這么介紹的
書上說,17、18世紀的時候,因為感到拉丁大三角帆換方向時操作極為不便。為了方便轉動帆桁,人們直接把礙事的拉丁帆的斜桁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下緣斜桁給截斷掉了。
但是,這樣一來,拉丁大三角帆失去了半邊帆桁,三角帆的面積,也減少了一半,利用風力的能力大大減弱了。
于是,人們開始想辦法,在桅桿地步,弄了一個可以繞著桅桿轉動的駛風桿。駛風桿垂直于桅桿,用一個金屬套環連接桅桿底部。這樣,水手可以用手或者繩索直接在水平方向上可以拉動駛風桿。
而被保留的上緣斜桁,同樣用一個金屬套環連接著桅桿。只不過,和駛風桿不同的是,駛風桿是垂直于桅桿的,而上緣斜桁和桅桿之間有夾角,其角度,依然和之前保留了下緣斜桁時一般,角度上揚,也依然被稱為上緣斜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