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岳是何人”我問。
沒想到李延庚嘖嘖鄙夷道“若是連張太岳是何人都不知,你還算是個漢人嗎”
我確實只算半個漢人。古有云,不恥下問嘛,即使他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但在古人的事情方面,他畢竟比我懂得多謝。
“鄙人淺陋,請大公子賜教。”
李延庚合上書,“萬歷首輔太師太傅張居正。”
張太岳這個名號我不知,但張居正三個字我還是知道。這個被后世品位明朝第一政治家,實施的改革變法不僅帶明朝進入了中興之勢,更在軍事上明智地任用了“南戚北李”鎮守邊關。雖然他身后有太多兩面的評價,說他是良輔獨將,也有說他奢靡獨斷,但不可否認,他在明史的知名度不亞于任何一位皇帝。
“這本張太岳文集,所著為何呢”
我一時間充滿了想要一讀的欲望,既是張太岳文集,那定是張居正本人所著之書了,我倒真想看看,這萬歷第一首輔到底是何等的英才。
“不過是張太岳生前的一些政事奏疏,”李延庚又哼了一聲,“里頭有些政績,我甚是欣賞,只可惜當朝不是每個人都如此慧眼清明。”
“我若是想讓大公子將此書借我一閱,多半是不可能了吧”我暗嘆一聲。
李延庚當然是不會把書借給我的,將書抱在懷中,“這書你看了也沒用,唯有一條,我倒是挺想念給你聽的。”
“說來聽聽。”
“萬歷初,張太岳當國年間,軍政敗壞,邊患不斷,其主張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且對待農民起義潮,應當得盜即斬,強硬鎮壓”
李延庚咬牙切齒道“對付逆賊竊國之人,就當反一個,殺一個對待這些邊民胡酋,更是該早早處殺以絕其根患”
我聽他此言,被生生給嚇住。他年紀輕輕,卻有著如此深強烈的護國之心。他對胡人如此深惡痛絕要是他日,他知曉他的父親李永芳,實則是個“親胡”之人,該不會提刀弒父吧
我不敢再跟他討論下去,更不敢在他面前露出自己半點對建州的關心,和對明朝滅亡的預料。
至于那本張太岳文集,我也約莫此生無緣一睹了。
看見這樣的李延庚,我的內心是悲哀的。朝代滅亡,前有宋朝的靖康恥,對漢人而言,這份對異族的排外之心,這份憎惡,已是根深蒂固了。雖然大清喊了那么多年滿漢一家,最終呢再怎么漢化,異族終究是異族
我生活在那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中國,那個少數民族其樂融融的時代。我知道歷史的走向,無法扭轉,所以我無法對這種民族感情感同身受。可李延庚不同,他是李永芳的長子,出生武門世家,又是在遼東長大的,鎮守邊疆,耳濡目染,自然有深刻的感悟。要他來日去接受一個天翻地覆的大清,該是比死還難受吧我在心里嘆惋,卻也深知,一個李延庚后頭,還有千千萬萬的漢人,我無法左右一個李延庚的思想,和他的剛正。更無法左右這累積在明朝百姓間的民族情緒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