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其實主要是用來防腐的,精鹽防腐功能弱些,放多了就咸缸了,吃不得了。
一缸碼好,白菜要高出缸口三到四層,由缸口向里階梯裝一層層收進去,最后,在碼好的菜上面,放一塊小豆石。小豆石的重量要看缸的大小,比如一號缸,要用三十斤左右的石頭。
一缸只能放一塊完整的石頭,不能放好幾個小塊這樣,壓不住,就爛了。
小豆石就是石頭斷面看上去像一堆小豆擠在一起那種,青灰色,比一般的石頭更重一些。為什么要放小豆石而不是其他的石頭,不知道,祖祖輩輩傳下來就是這樣。
一塊石頭會一年一年一輩一輩不斷的用下去。我姥姥家那塊壓缸石就至少用了一百多年,石頭泡過的水都是酸的。
白菜裝缸壓好后,就擺在戶外,有時候溫度太低了,還要給缸穿上棉衣。
住平房時還不覺得怎么樣,家家有院子,后來上樓了,家家門口一個酸菜缸,冬天的時候一進樓門,整個樓道里的味道那叫一個酸爽。酸菜漬好以后,聞起來是酸臭味。
那時候城里的日子比農村苦,糧不夠,吃不飽,菜不夠,買不到,而農村只要有塊地,菜想吃啥種啥,還能吃飽,所以那個年代好些人想方設法到農村去,說啥也不進城當工人。
但城里也有城里的好處。
張興明老爸是選礦廠的職工,每年一進入九月份,福利就來了。
每個員工,雞蛋十斤,豬肉二十斤,牛肉十斤,海刀魚十斤,鱈魚十斤,豆油二十斤,十幾厘米長的竹節蝦五斤,蝦片五斤,白面五十斤,大米一百斤。
大蔥一百斤,有時候二百斤。白菜五百斤,有時候八百斤。土豆二百斤或是三百斤。蘋果五十斤,秋梨五十斤。還有粉條,腐竹,海帶,蘿卜,有時候還會增加一樣二樣,每年固定的。
從九月到十一月底,工人就不停的往家里扛東西,今天分這個明天分那個,熱鬧到年底。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的,東西拿回來,幾家人湊一起收拾,這就是年貨了,收拾妥當,也就到了年根。
到95年的時候,雞蛋就是每個工人每個月十斤了,而每年的豬牛羊肉都是二十斤往上,記憶里最多的一次是四十斤。
魚的品種也多起來,不只是發海刀鱈魚了,還有鲅魚,魷魚,黃魚,晶魚語音,不知道到底叫什么,梭形海魚,銀白色的,很好吃。
分雞蛋是帶著折疊拎網的,金屬的,每月一個,到年底就有人到處收,幾塊錢一個。
除了廠里分的,像大蔥,土豆和白菜,每家還是要買的,分的不夠吃。
張興明家都是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時候,去臨近的農村直接包地,買幾根壟的白菜。東北的菜壟一般都很長,一般都有幾百米,論公里的也是很常見的。
定了地壟,交了錢,就是全家齊動員了,拉上帶車子和標準牛車同樣大小,靠人力推拉,帶上菜刀,張興明和哥哥坐在車子上,老爸老媽一個推一個拉,從家里出發走個幾公里到買菜的地頭,然后老爸老媽砍菜,張興明和哥哥就往帶車子上抱,要把白菜在帶車子上碼平整整齊。
砍白菜是個累活,好像地里活沒有不累的哇人要半蹲著,用一只手扶住白菜,另一只手用菜刀把白菜的根砍斷,即不能傷到菜,又不能連根,然后不停的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