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作家協會的大本營在京市,溫向平自然得親自前往一趟,來回怎么也得一月有余,溫向平便抱了攜家帶口一起去京市的念頭。
正好無需趕稿一身輕,在這個交通并不發達的年代,如此一趟出行也是不易,趁作了旅游也不枉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去一趟京市。
只是孩子們還沒放假,蘇承祖老倆非要留在家照看孩子和溫蘇記,到最后,就只有蘇玉秀陪著溫向平來了京市。
京市作為華國的首都,自然有與沽市不一樣的氣派,街上人流涌動,雖然樓層建筑與沽市相差無幾,然到底保存了雕梁畫棟,碧瓦朱檐的百年樓閣,比之沽市更多了一份傳承之味。
京市人流密度與沽市相比幾乎更甚,兼之人生地不熟,溫向平便囑托蘇玉秀在酒店等他回來,這才跟著余老和羅家和出了門。
有余老做推舉人,溫知秋在作協很快就辦好了相關的手續。主席團的一位成員笑著拍拍溫知秋的肩膀,對余張老道,
“當真是后生可畏哪。”
蜀山在沽市引起的轟動并不是全部,就是在人才濟濟京市,“溫知秋”這個名字和其三部大作也是耳熟能詳。更何況其開創了仙俠流派的文學題材,不止在同齡人中,就是再往上加個一二十歲,也罕有能與之比肩的人物。
余老笑呵呵,
“可不是,算一算,查世良寫古墓傳奇的時候,也才三十有五,正跟知秋一個年紀。”
兩位大家笑著攀談幾句,路過的一個中年作家聞言卻是忍不住看了立在一邊的溫知秋一眼。
這就是溫知秋
男人眼中閃過一絲懷疑,看上去才多大有三十歲么
心中打著腹稿,面上卻是尊敬的對兩位大家點頭問好,快步離去了。
“接下來只要等著就行啦――”
余老放松的坐在酒店的椅子上,捧著杯茶品賞,
“憑你的蜀山不會有進不去的問題,只是時間要拖一些日子,是上頭的規定,沒法規避。”
瞇著眼享受的嘖了一口茶香,余老又道,
“正好你不是帶著你愛人來了,趁著這功夫去京市里頭轉轉,嘗嘗京市菜,也不白費這時間。”
溫向平本來便是這么打算的。
只是溫向平雖然對數十年后的京市更熟悉些,但故宮這種歷史建筑的方位并沒有變化,逛起來并不吃力。
至于不熟悉的地方,鼻子下面長著嘴,問就是了。
如此在溫向平牽著蘇玉秀吃遍了京市的豆汁片鴨糖葫蘆之后,作協正式對外公布溫知秋正式成為作協會員的消息。
作為火熱出爐的作協新會員,溫知秋堪稱是志得意滿,然而實際上,溫向平卻并沒有什么情感上的波瀾。
但無論如何,載譽歸來的溫知秋理所應當的收到了沽市整個作家圈子的關注。
然而關注溫知秋的不僅僅是同行,還有數以十萬計的讀者和觀眾。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