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鄰桌說什么就顯得特別明顯,“陳兄,在這遇見你真是太好了,咱們這也算是他鄉遇故知了。”
另一人說道“彭兄說得對,若是能得償所愿金榜題名就更好了。”看起來他們是進京趕考的舉子。
點過了菜,之前那人說道“這科舉考試可是不比從前,越來越難,參加的人越多,取中的機會越小,我常恨自己不能早生十年。”
“早生十年有什么用,科舉不是一項都是千萬人過獨木橋嗎”
“你有所不知,十年前的科舉可沒這么麻煩,那時漢人參考的本來就不多,聽說報名的人數常常還不夠取中的名額呢。”
康熙意有所指的看了一眼明珠,明珠有些灰溜溜的摸了摸鼻子。他知道皇上是什么意思,明珠就是學問不太好,在眾大臣之中,肯定是墊底兒的,但正是因為那一屆報名的人少,讓他輕松謀了一個同進士出身,現在為官作宰,是何等風光無限,若是以他肚子中的那點墨水,認真重新和現在的舉子一起考過,落榜的可能性就很大。
那兩人繼續閑話,“誰讓咱們生在這太平盛世呢,當今皇上除鰲拜,平三藩,已經定下了太平基業,朝廷的邸報和各項政令,都是息武修文,正是你我出頭之日。”
先前那人道“不過也有些可惜,一些真正的大家如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弟子們都不會參加,能得這些文學大家的傳授,文章詞句不知道是何等的精彩絕艷呢”
“是啊,真是可惜不過話又說回來,少了這樣強勁的競爭對手,科舉這座獨木橋總算是不用那么難過了”
兩個舉子在那唉聲嘆氣,把他們的對話聽得清清楚楚的康熙早就沉下臉來,這一桌的人見皇上如此,也早就停箸不食,正襟危坐。讓那兩個舉子別說了,他們不就成了仗勢欺人的人嗎而且他們的對話正是康熙想聽的民聲,所以誰都不能過去打斷。
建寧這時拿起桌上的公筷為康熙布菜,“哥,這鄉野美味回去可就吃不到了,趕了一上午的路,你得多吃點兒。什么了不起的事,也值得生氣,怎樣也不能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啊,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咱們不妨也入鄉隨俗。”
她又在他耳邊輕聲道“針對這件事情我已經想到了辦法,等到了家我再跟你說。”
誰能想到這么巧,在鄉村夜店碰到的兩個舉子竟然就戳到了康熙的痛處確實隨著國家的穩步發展,選用人才的科舉每次報名都人滿為患,防科舉舞弊還防不過來呢,這樣人才濟濟為君所用的景象怎能不讓人欣喜。
但是有很多前明遺老,或是在明朝就為官的人,仍然固守著夷我之分,認定滿人朝廷是外族,作為炎黃子孫怎么可能去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而這些有資本固執的人偏偏又都是飽學之士,當代大儒,他們往往是門生廣布,還是一個學派的創始人或是繼承者,這樣影響就大了,甚至影響了一大批的文人。
康熙心中懊惱,正是因為好好的科舉考試,為國家選賢任能的最重要一條路,被他們這樣一鬧,好像還取不來最好的人才似的當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不考慮舞弊每次取中之人必然是有真才實學的人。但是那些前朝遺老們偏偏給康熙來這一出,若是來參加的科舉都是次一等的,那這個科舉還有什么意義
好在建寧及時安撫住了他,要不然別人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去和那兩個舉子理論,有份,讓他們閉嘴,又恃強凌弱。再說他們說的也是事實,只盼著他們別再說什么惹得皇上不快的話來。
正在這時,外面忽然傳來一陣鑼鼓開道之聲。眾人抬頭望去,卻見外面大道上一乘官轎鳴鑼喝道的走了過去,后面還緊接著有八乘小暖轎,應該坐著的是家眷。前呼后擁有丫鬟,婆子,常隨,師爺,書辦各色人等亂糟糟一大堆至少有上百人。后面還綴著幾十頭驢子馱著大大小小的箱籠和家資,浩浩蕩蕩迤邐而去。
康熙一見這架勢,心中想可能是個道臺或督撫赴任,并不在意。
這時店門口又來了個客人,老板娘連忙招呼客人進門,那中年人讓書童去拴毛驢在樹上,說道“我們急著趕路,不進去了,燙兩碗酒,一碟豆干兒,我們在外面站著吃完了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