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相公的話,正是西陘東谷。”來報信的小校甚至有幾分驚異,畢竟能一口報出當地的詳細地名,這樣的官員并不多。
韓岡扭頭又對劉舜卿道:“記得當年與遼人論北疆劃界事,當時雙方談判的地點似乎就是在大黃平。”
劉舜卿點頭:“正是……經略博聞強記,”
韓岡笑道:“做了河東經略,只是想盡量多了解一點河東。之后了解到的的確不少,但不知道的則更多了。”
幾年前割讓代北地的談判就是在雁門關外的,一開始談判地點本來就定在西陘東谷,也就是車場溝,但負責談判的呂大忠認為那里是無可爭議的大宋領土,所以堅決不同意——邊界談判的地點應該是兩國的交界處。光是為了談判大帳的位置設在哪里,雙方就爭論很久,好不容易才定了下來,放在大黃平。外交無小事,即便是有著千年的距離,道理依然是相通的。
不過大黃平的地理位置盡管劃界前是位于宋遼兩國的中線,在劃界之后,卻已經屬于遼人,離西陘寨有十余里。遼軍進駐此地,只是他國中的事,只有游騎侵入西陘東谷,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犯界。
只是遼人一下動用兩千騎兵——就算照慣例在軍情上打個折扣,也有一千。這已經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要預先做下的籌備可不是張張口就能辦好的。可這么大的軍事行動,怎么都沒有細作事先打聽到韓岡很是有幾分疑心——除非只是來前線打個轉而已。
“相公、太尉!兩千余名遼騎中,有四百到五百騎是配三馬的精銳。”小校見韓岡和劉舜卿并不在意,急著想跳腳,“他們不是宮帳就是皮室,絕非等閑遼騎可比!”
韓岡略略有些驚訝,這名小校膽子還真大,說話的態度讓人感覺其中少了一份恭敬。
劉舜卿眉頭也皺了起來,“宮分軍也好,皮室軍也好,都是騎兵吧”
“……是。”
劉舜卿臉一翻,一聲暴喝:“既然是騎兵,秦懷信難道還擔心他們攻城不成!你爹什么時候膽子變得那么小了!”
原來是西陘寨主的兒子。算是解開了韓岡心頭一個疑問。
不過這樣的恍然,也只是在腦中一劃而過,轉瞬即逝。正經事還是在西陘寨面對的遼騎上。不過就如劉舜卿所說,其實并不需要太擔心。
像雁門寨,主寨在勾注山顛,而南北向下又設了幾道營壘,兩側山壁上,也有箭堡,加上烽燧、望臺,由此組成了一個南北七八里的寨堡防線。西陘寨的情況,與雁門寨類似,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座寨子,以遼人的攻城水準,想要攻下這樣的險隘,不付出數倍于守軍的代價那是不可能的。
不論是韓岡,還是劉舜卿,都覺得遼人不會蠢到硬碰連綿于河東山中的無盡寨堡。不過劉舜卿考慮的要多一點。
“秦懷信一向武勇。區區一兩千遼騎,絕不至于慌亂不堪。當是其子大驚小怪而已。”劉舜卿看看韓岡的神色,又道,“不過事有萬一,以末將愚見,當是先派上兩個指揮去西陘支援一下為好。”
韓岡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