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走到角落里的貨架前,拿起了一方不大的硯臺。
這方硯臺是澄泥硯。
華夏有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這里頭,澄泥硯是最特殊的。因為前面三種都是石材,而且有非常固定集中的石材產地。
而澄泥硯,是用膠泥加工做胚,燒成的。黃河澄泥硯,取的是黃河中的膠泥。
不過黃河的范圍太大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澄泥硯,是絳州澄泥硯,算是古法澄泥硯的最著名最典型的代表。
絳州澄泥硯的古法始創于唐,但是在明末清初失傳。
“這個也有款兒啊”老施說道,“也是不錯的東西。”
這方澄泥硯比較小巧,整體作蘑菇形,就在一側邊緣不太起眼的地方,確實刻了款兒吳門顧二娘。
“這能做得真么顧二娘是清代制硯名家,澄泥硯古法在明末清初失傳。”余耀笑道。
老周幫腔,“是啊,要是顧二娘的真品,你還能留到現在”
老施張了張嘴,卻是沒說出什么來。
這方硯臺他自然查過。
顧二娘是清代制硯名家,且不說從清代到現在,仿品極多,就單從澄泥硯上來講,就如余耀所說,顧二娘不太可能制作澄泥硯。
其實余耀說的是偷換概念,絳州澄泥硯古法失傳,并不是所有澄泥硯古法失傳。
但是,老施在查顧二娘的時候也了解到,顧二娘制硯,“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是說她只做端石等上等石材的硯臺,貌似不做澄泥硯。而且,吳門蘇州,取黃河泥,似乎也太麻煩了點兒。
這是從資料來說的。從這方硯臺本身來說,也有問題,因為這澄泥硯顏色不太對。
澄泥硯的顏色雖然很多,但是不管是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綠豆沙、紫,等等,色都比較濃重;這方硯臺,顏色有點兒紅褐的感覺,有些暗淡。
說不出什么來的老施,最后表現出一副吃了大虧的表情,同意了。
老周是把供石加底托談到了六十萬的,確實也少花了二十萬。
兩件東西交割完畢,余耀和老周沒有多待,直接帶著東西往格古齋返。
老周開車,在回去的路上自然就忍不住了,“這兩件東西,哪件你都得給我說道說道啊”
“行,我先說你的供石和底托。”余耀點頭。
“不”老周卻道,“這個你暗示我買,我就知道是好東西了你先說說,咋就買這方硯臺呢我是真不敢相信這是顧二娘的真品。”
顧二娘,算是華夏歷史上少有的著名的制硯女工匠。關于她的資料不多,大致應該在生活在雍正到乾隆時期,蘇州人。
她本來不姓顧,本姓是什么不太好考證了,有說姓鄒的。她是嫁到了顧家,他的公公顧德麟,就是清初制硯名家“顧道人”。
這門手藝,顧德麟傳給了兒子,也就是顧二娘的老公,但是她的公公顧德麟去世之后,她的老公也過早去世,于是她就繼承了這門手藝。
后來,顧二娘的名氣,比顧道人還要大;她做的硯臺,當時廣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清代就出現了不少仿品。
“這方澄泥硯,用的不是黃河膠泥。”余耀點道。
“噢”老周一聽余耀這么說,要不是手把住方向盤,估計就得拍一下大腿,“我就說你不可能買件仿品趕緊接著說”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