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書院,乃是三百年前,姜氏還執掌齊國大政時,齊候姜南菣仿大楚國子監所創。
當日正是齊國國勢最為鼎盛,隱為炎黃諸侯之霸之時,南菣候以力及財,廣納天下學士,又親自求邀聞名天下的賢達君子為山長、祭酒。
是以春秋書院建成不滿二十年,便已是炎黃三大書院之一,之后更成為齊人最大的驕傲之一,在民間身孚重望。
是以田氏代姜之時,雖然春秋書院諸多夫子、學士頓足咒罵,日夜纂寫檄文聲討,那新晉的田氏齊候也只能裝聾作啞,從不予深究。
甚至后來書院公然收留流亡的姜氏舊族,并且宣告山門上下從此不食齊粟,吃食都從百里外的魯地滕國艱難運來,深知民心不可敵的田氏,仍是強自忍耐了下來。
也因此造就了春秋書院忠義傳世的聲望與名氣。
而像這種書院里登堂入室,拜入學士門內的學生,雖說不可能拿著一份薦書,便直接早大楚朝廷,或晉、燕、趙等諸侯強國,直接出仕為清貴官吏,卻也不乏通達之路。
絕不可能淪落到投奔張還生這種,民不過幾萬余戶,兵不過千數,疆域都還只是想象之地的,新封末流諸侯。
但沒想到張還生疑色剛在臉上浮現,飛舟上的老者已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笑嘻嘻的丟了下去,口中說道:“君爵莫要自輕,須知萬事皆有前因后果,您看過此信便知道事情的原委了。”
那書信離手后被海風裹著打了幾個旋,眼看著就要落在甲板上,最后卻橫飛著飄進了張還生的懷中。
“這老者如此喜歡賣弄玄虛,給封信都要耍些伎倆炫耀,實在不像什么操守、德行的讀書人。”張還生見狀忍不住皺皺眉頭,心中暗暗想到,雙手卻拿起了書信。
拆開一看,見字跡熟悉異常,他回憶了一下,頓時想起了熊京遠郊清月觀中,處處看見的題字,之后細細一讀發現信果然是自己的‘便宜外祖’,張青檀所書。
大意是,作為公然反對田氏代姜統御齊國的春秋書院,一直都是張青檀心目中讀書人的圣地,而春秋書院也極為仰慕張青檀當廷痛罵姜氏逆賊的風骨。
是以數十年來,張青檀與春秋書院里的一些學者一直有著書信上的往來。
這次蒙天子大恩,得到海外復國的機會,他唯恐張還生不能勝任,冥思苦想之下,只能舍下了老臉,懇求春秋書院中一位最有才干的老友出手相助,最后一再叮嚀張還生,千萬不要怠慢。
“原來如此。”看完書信,張還生重新折好,收進了衣袖之中,嘴巴里喃喃自語著,再次仰頭望向空中的扁舟,恭恭敬敬的施禮道:“失禮了,既然是家祖舊友帶著高徒前來,便請下來吧。”
這話剛剛出口,那懸浮的扁舟就又開始飄飄蕩蕩的不斷下滑,最終落在了張還生的面前。
長不過盈丈,寬只有幾尺飛舟上總共站著一老、六少共八個人,落地后,舟身中間那位布炮老者揮手將飛舟化為一縷白煙,之后朝張還生自得的一笑道:“君爵如今知曉我來此地的原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