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果然一提兒子,劉應生所有的念頭都消失了。
從此,杏花也在劉家住了下來。
她是帶著糧過來的,后面劉應生還送過一次糧,惹得陳春紅都不由對劉春生另眼相看了幾分,這是終于開竅了,面對他三哥,都知道要東西了,而不是一味礙著面子倒貼。
只是家里多了三個備考生,這段日子,陳春生不得不多費些心神照顧。
時間過得飛快,眨眼間,就到了十二月份。
相比于劉艷和洪順兩人的成竹在胸,杏花算是蒙著頭進考場,又蒙著頭出考場,到了十一號下午,一出考場,一見面,就摟著劉艷的肩膀,連道兩聲完了完了。
接下來的估分,杏花是連連哀嚎,到最后連志愿都沒去填。
杏花算是腦瓜子靈活了,畢竟像大哥劉軍那樣的聰明,到底是少有,只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復習完所有初高中課業,幾乎是一場浩大工程,難以完成,因此,不僅這一次杏花落榜了。
第二年七月的那場高考,杏花以一點五分之差,再次落榜。
直到七九年七月,才考上大專。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眼下,劉艷和洪順倆人估完分后,心里都有數,尤其有洪順這個外掛在,倆人同時報了省城的醫科大,選了不同專業。
接下來,就是坐等分數出來,等待錄取結果了。
最后意料之中的,雙雙被錄取了。
而就在這年春節,在大年初二這天,洪順家迎來了兩位特殊的人,他見到了分別十年的二伯和小姑姑,他們帶來了消息,爺爺平反了,已經回到了海大的校園,重新走上了教書育人的崗位,大伯也平反了,他們特意跑過來,接洪奶奶和洪順回海城。
然而,對洪順來說,更高興地莫過于見到面前活生生的二伯和小姑姑兩人。
久別重逢,歡喜無盡。
敘完離別之情后,問起洪順參加高考的情況來,得知洪順考上了省城的大學,哪怕知道這個侄兒,打小主意大,二伯也沒忍住發問:“你怎么想考這里的大學,沒考海大,你爺爺就在海大教書。”
“這地方不好嗎?”洪順輕笑地反問了一句,過了與親人重逢的最初驚喜后,此刻,他已經有些心不在焉了,出了堂屋,目光不時地往外眺望。
今天是大年初二,劉艷應該回鄉下了。
耳邊傳來二伯的分辯聲,“我沒說這里不好,但海城更好,以后我們一家子都在海城,難道單你一個留在這邊。”
“留在這邊也可以呀,這里是奶奶的故鄉,我覺得這里挺好的,山好水好,人也好,”站在自家屋檐下的洪順,遠遠看到拿著錄取通知書往這邊走過來的劉艷,嘴角微微含笑,最后幾個字,不自覺地說得更真誠了些。
他窮盡半生,追尋半生,換來的似水流年,如花美眷,怎能辜負!
作者有話要說:正文到此完結,接檔文《我們從大唐來》預計6月28日開文,有興趣的可以去專欄收藏支持一下。&amp;amp;lt;p/</p>